2019年以来,资本市场曝光了一系列会计造假案件,引发关注。财政部对会计师事务所提高审计服务质量和水平,做好2019年度年报审计工作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在把握审计风险方面,要求加大对“存贷”双高上市公司、地方金融机构、地方性融资平台和国有企业审计力度——
进入新一年,企业将陆续发布上年业绩,年报受到市场高度关注,企业会计信息真实完整需要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监督。
1月7日,财政部召开企业年报审计监管工作视频会议,对做好企业年报审计工作提出了要求,明确对年报审计中出现的违规问题严惩重罚。
深层次问题需重视
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和中介机构执业质量问题一向受社会、市场关注。特别是2019年以来,资本市场相继曝光了康得新和康美药业等一系列会计造假案件,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未能发现问题或未能出具恰当的审计意见,引发热议。
会上,财政部监督评价局二级巡视员刘峰通报了近两年会计监督检查工作情况和发现的主要问题。
“聚焦社会民生痛点,深入开展医药行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刘峰说,财政部会同国家医保局按照“双随机、一公开”要求,选取77家医药企业,对药品生产、流通、使用、结算全过程实行了穿透式检查。
聚焦执业风险重点,切实抓好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继2018年完成对40家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全面轮查后,从2019年起,财政部又启动了对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的第二轮轮查,选取4家会计师事务所开展执业质量检查。
聚焦行业发展堵点,持续治理非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执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部分非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过度追逐经济利益,放松了执业质量管理,损害了行业公正诚信形象。监督评价局连续几年组织地方财政部门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切实治理挂名执业、卖报告、低价竞争等问题,取得了良好效果。”刘峰表示。
“近年来,会计师事务所风险意识有所增强,执业水平有所提升。但是,检查也发现,注册会计师行业一些深层次问题尚未得到有效治理,严重影响了执业质量。”刘峰说。
通报显示,这些深层次问题包括事务所内部治理不完善、未能恪守独立性、业务承接管理把关不严、审计程序执行不到位、内部复核关口失守、非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挂名执业和“卖报告”的现象比较严重。
据悉,部分事务所出于维护客户关系、保障事务所收入等原因,对已经关注到的造假迹象视而不见,丧失了独立性和职业操守;某省财政厅在首次开展“清挂名”工作的当年,就清退挂名执业注册会计师666人;个别事务所“卖报告”比例超过了本所报告总量的70%。
统计显示,2018年各级财政部门检查会计师事务所1080家,检查企事业单位18476家。处罚会计师事务所88家,其中暂停执业21家,撤销事务所3家;处罚注册会计师140名,其中暂停执业53名,吊销执业证书5名。2019年,各级财政部门检查会计师事务所1209家,企事业单位23922家,检查工作基本收尾,正在后续处理中。
严厉打击会计造假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业绩压力增大,舞弊动机上升,需要各级财政部门和会计师事务所携手努力,共同做好2019年度年报审计工作,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真实完整。
“在目前的环境下,严惩重罚少数扰乱市场秩序、社会反映强烈的害群之马,就是对行业信誉最好的保障,是对行业发展最好的保护。”财政部监督评价局局长郜进兴表示,下一步财政监督检查机构要切实履行法律赋予的监督职责,严厉打击会计造假,整顿规范市场秩序,提升行业社会公信力。
据悉,根据新《证券法》关于“双备案”的监管要求,财政部将研究调整“点对点”分工,优化会计师事务所行政监管机制,充分调动监管局和财政厅(局)的积极性,共同做好会计监督工作。
“突出重点、严惩重罚,进一步加大检查和处理处罚力度。”郜进兴说,在继续推进对会计师事务所全面轮查的基础上,重点加大对业务规模大、执业风险高、连续受到行政处罚的会计师事务所的检查力度和频率,对“接下家”“换马甲”“卖报告”等问题露头就打,及时查处媒体曝光的重大审计失败线索;实行“一案双罚”,对存在重大审计责任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同时给予行政处罚。
财政部对会计师事务所提高审计服务质量和水平,做好2019年度年报审计工作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在把握审计风险方面,要求加大对“存贷”双高上市公司、地方金融机构、地方性融资平台和国有企业审计力度。
“对存贷双高的上市公司,聚焦货币资金等金融资产和企业经营现金流的真实性问题,加大对银行存款、营业收入成本和大额往来款项,特别是关联方交易和海外交易的审计力度。”刘峰说。
同时,各地监管局要全程跟踪,了解辖区内上市公司和重点企业的年报审计情况,发现疑点及时向会计师事务所提醒、督导,增强监管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地方财政部门要持续开展对挂名执业和卖报告行为的专项治理,加大惩治力度,坚决清理害群之马,不断整顿市场秩序。
中国财经参要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财经参要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 邮箱:g2416238474@163.com 如未与中国财经参要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