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市公安局8月14日联合发布《关于整治和打击房地产领域违法犯罪行为的通知》,可谓“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情理之中”在于,2018年6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安部等七部委印发了《关于在部分城市先行开展打击侵害群众利益违法违规行为治理房地产市场乱象专项行动的通知》,在30个城市开展治理房地产市场乱象专项行动,众多城市均积极响应,出台了相关政策规定。
“意料之外”的是,重庆是这30个城市中,首个由公安部门深度介入联合执法整治房地产市场“乱象”的城市。这也意味着,重庆房地产市场整治,将加入“司法手段”。
市国土房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重庆房地产市场,有三类问题最为棘手,也迫切地需要解决:
一是造谣生事,扰乱市场秩序。比如有开发企业和中介机构通过微信朋友圈、微信群、自媒体公众号等网络媒体传播、编造房价暴涨,一房难求、秒光盘、通宵排队抢房等不实言论,甚至制造谣言,营造恐慌气氛。
二是违规收费、炒卖房号。比如开发商或中介,囤积房源,与投机炒房团伙串通,通过炒卖房号、违法收取购房人“指标费”“茶水费”等房价款以外其他费用,非法牟利。
三是提供虚假证明,谋取非法利益。一些中介机构和开发企业协助购房人伪造社保、纳税、收入、婚姻等证明,骗提骗贷公积金,规避限贷政策,偷逃税款,谋取非法利益。
以往整治时,市国土房管局多是与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协作,采取的也都是“行政手段”。在具体操作时,则遇到一些阻碍,比如企业违规收取“茶水费”等行为时,市国土房管局无法对其账户进行查询。
“公安部门介入后,通过有法可依、依法行政的方式,便能深入以前我们无法涉及的环节。”该负责人表示。
本次整治,包括市国土房屋执法监察总队、市公安局经侦总队、治安总队、网安总队、刑侦总队均将参与其中。这也代表,在惩治力度上,不再像过去那样“简单”。
以往整治期间,最常见的方式便是约谈、罚款,情况恶劣的便是停止其网签。但某种程度来说,这样的惩治方式力度不够,违法违规成本较低。比如,停止网签后,购房者依旧可以与开发商、销售人员私下签订购房合同,待“禁令”解除后继续交易;而罚款等对不少房地产企业而言,显得“九牛一毛”。
“这次执法就换了一种方式。我们和公安部门有联动机制,将根据其不同性质,采取相应的处理方式。”该负责人举例说,比如一个事情涉嫌治安问题,那便是公安局的治安总队负责处理;涉嫌经济案件的,便由经侦总队出面。同时本次两个部门联合执法,将在各自的区县局设立联系人,一旦发现线索,便直接移交区县局处理。
同时,重庆日报记者了解到,本次《通知》将重点整治房地产市场九类问题,每一类问题都有相应的法律条款。该负责人表示:“这次整治,一旦发现问题,就不是简单的约谈、罚款了。执法的威慑力,也将明显增强。”
举证,是以往整治中的一个“难点”。市国土房管局市场处方面透露,很多市民要么举报了没有留下证据,要么在举报后又“反悔”了。
第一种情况,多数市民是没有意识与经验,在遇到违规违法问题时,不知道该如何举证,或是错过了举证的最好时机。对于这类情况,市民可以咨询市国土房管局,了解具体方式。
而第二种,则属于没有“底气”的表现。“我们遇到很多这种情况,市民一开始举报,说某个楼盘有问题,待我们去查时,又否认了。”该负责人称,造成这类情况的原因很多,比如企业、开发商会通过各种方式,威胁购房者,不让其举报,或是撤销举报;还有市民觉得举报后也得不到解决等。
公安部门介入后,无疑将给房地产市场整治增加底气;市民在举报一些违规违法线索时,会更有“安全感”。
他还表示,对于房地产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市民可向市国土房管局专项整治办(举报电线)、市公安局专项整治办(举报电线)举报。
据陕西省统计局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陕西省房地产市场在新开工项目的拉动下投资增长回升,施工和新开工速度加快;商品房销售触底回升,去化周期明显缩短。
澳洲网近日编译刊文称,报告显示,经历了近6年来首次房价年增幅下跌的墨尔本,7月超越悉尼成为澳洲表现最差的房地产市场。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澳洲第二大城市的墨尔本,上个月房价下跌了0.9%,季度跌幅1.8%,超过了同样经历了房价下跌的悉尼。
日前,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关于进一步稳定房地产市场的通知》(简称“湘十一条”),出台楼市分类调控、区域联动调控等11条举措,以稳定房地产市场。
新闻热线:法务部邮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覆盖情况反映热线:
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市公安局8月14日联合发布《关于整治和打击房地产领域违法犯罪行为的通知》,可谓“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公安部门介入后,无疑将给房地产市场整治增加底气;市民在举报一些违规违法线索时,会更有“安全感”。
中国财经参要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财经参要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 邮箱:g2416238474@163.com 如未与中国财经参要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