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交通运输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通报《2017年全国收费公路统计公报》相关情况。《公报》显示:2017年末,全国收费公路里程为16.37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477.35万公里的3.4%,比例较2016年下降了0.2个百分点;通行费收支缺口4026.5亿元,比上年减少116.8亿元,下降2.8%,为2010年以来首次下降,但仍处于高位。
偿还本金利息占据大块支出,债务余额上升受到高速公路里程增加和投资总额扩大的影响
根据《公报》,2017年度,全国收费公路通行费收入为5130.2亿元,比上年增加581.7亿元,增长12.8%;支出总额9156.7亿元,比上年增加465.0亿元,增长5.3%。
我们交的通行费花到了哪些地方?据交通运输部公路局副局长孙永红介绍,主要用于偿还收费公路债务和社会资本收回投资并获得合理回报,此外还需维持收费公路的正常养护管理并缴纳相关税费。《公报》显示:2017年度支出总额中,大块用于偿还债务本金、偿还债务利息,分别为4952.8亿元、2495.7亿元,分别占54.1%、27.3%。此外,养护支出533.9亿元,公路及附属设施改扩建工程支出153.7亿元,运营管理支出627.6亿元,税费支出359.9亿元,其他支出32.9亿元,占比分别为5.8%、1.7%、6.9%、3.9%和0.4%。(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占比率根据四舍五入前数据计算。)
2017年末,全国收费公路债务余额为52843.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288.8亿元,增长8.8%。
“新增债务余额主要是新通车收费公路建设投资中举借的银行贷款和其他债务本金,以及存量收费公路为养护工程、改扩建工程、运营管理等支出举借的新债。”孙永红解释说,债务余额持续上升是受到了高速公路里程增加和投资总额扩大的影响,“2017年,全国收费公路新增项目中75%以上为高速公路项目,由于新增高速公路造价远高于到期及撤销收费的一、二级公路,导致收费公路累计建设投资总额和举借债务本金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国收费公路累计建设投资总额比上年末净增6486.4亿元,增长8.6%,其中,举借银行贷款本金和其他债务本金净增4390.5亿元,增长了8.4%。”
2017年,我国在继续严格执行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重大节假日小型客车免费通行等惠民政策的基础上,鼓励各地优化和实施货车通行费优惠政策,推进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据统计,2017年全国共减免车辆通行费821.7亿元,占应收通行费总额的13.8%,比上年增加132.5亿元,增长19.2%。
收费公路里程净减少7356公里,高速公路占比达81%
根据《公报》,到2017年末,全国收费公路里程16.3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3.26万公里,一级公路2.07万公里,二级公路0.95万公里,独立桥梁及隧道883公里,占比分别为81.0%、12.6%、5.8%和0.5%。相比2016年末,2017年末全国收费公路里程净减少了7356公里,这和一“减”一“增”有关:
“减”,是指普通公路(一、二级公路合计)里程净减少了15245公里,下降33.5%。其中,一级公路净减少2846公里,主要为广东省取消年票制一级公路收费;二级公路净减少12399公里,主要为内蒙古、甘肃、青海、宁夏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
“增”,则是高速公路里程净增了8130公里,增长6.5%,主要为新通车高速公路项目带来的里程增加。高速公路里程在收费公路里程中的占比由2016年末的72.8%上升到81.0%。
据介绍,截至2017年末,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江西、重庆等六省市已全部取消普通公路收费,福建、湖南、宁夏等省区仅剩个别收费普通公路项目。在孙永红看来,全国普通公路收费里程大幅下降、收费公路结构不断优化,为公众经济高效出行提供了更多可选择路线,有效降低了人民群众出行成本,助力物流业降本增效,社会效益显著。
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将选择条件成熟的地区进行试点
会上,孙永红还介绍了收费公路制度改革、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两项工作的最新进展。
“目前,已经形成了新的《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的修订方案,正在征求相关部委和地方政府的意见,修改完善后将公开征求社会意见,力争尽快出台实施。”孙永红表示,交通运输部将以深化收费公路供给侧改革为主线,以建立降低公路收费长效机制为目标,统筹谋划、深入研究,积极推动各项相关工作。
“我国公路建设和运营管理一直实行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高速公路收费和管理系统也均以此为基础建立。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涉及技术攻关、设施建设、运营管理制度修订等大量工作。”孙永红说,经过三个多月的集中调研和论证,部级层面已经初步形成了总体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正在进行技术测试和验证,“下一步,将选择条件成熟的地区进行试点。”
中国财经参要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财经参要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 邮箱:g2416238474@163.com 如未与中国财经参要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