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国际

两部爱情电影的"迷"与"悟" 即使"芸知道"仍会被光留下

时间:2019-12-27 14:44:33 来源:

近日,披着软科幻外衣,却道尽中年爱情疲软的《被光抓走的人》,和以真实个人情感故事为基础,自带“中年滤镜”的爱情童话《只有芸知道》先后登陆院线。将两片并置而观,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去重新审视生活、洞察爱情。当时光走过,我们对于爱情的诠释、信仰与体悟变了吗?

“爱人得绝症”为何总能畅销?

如果时光倒流40年,女明星杨采钰很有可能会因为她与山口百惠外表的相似而被宣传为“小百惠”。当年,山口百惠告别影坛时不过21岁,却已经演过几十部电影。虽然我们挑剔一个少女的演技有些刻薄,但在市场运作下她的确被严重类型化了,演的大多是一些纯洁无瑕但命运多舛,令人心生保护欲的角色。比如中国五十岁以上观众最熟悉的《血疑》——它堪称亚洲绝症少女剧集的滥觞——所谓绝症者,绝不能是那种出现溃烂、崩坏之类的常见病症,完美女主角是自始至终都要保持着一个美丽的姿势的,无论外在还是内在。我猜想她的引退也有这种童话演得太多了,有点恐慌的缘故——当然那个年代的明星自我要求要比现在高得多,要知道她已经演过好几部川端康成、谷崎润一郎的文学改编——至于她是否嫁给了另一个童话,却多半不是观众所假想的那样。

为什么这种爱情故事畅销不衰呢?表面上有两个原因。首先,从文艺创作本身来看,越是成功的爱情结局越是悲剧性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甚至泰坦尼克号。其次,这可能得小点儿声说:我们这些有情众生的心识就是这样运作的——当我们的伴侣得了绝症,那种“爱我一万年”的灵魂拷问与精神捆绑反而释然了,更自然、更没有任何附加条件地去付出我们的陪伴、关怀,以及爱。

老套路这一次为什么失灵?

当然遵循这个原则未必就能总是成功。杨采钰在冯小刚的新片《只有芸知道》中所扮演的,不正是这样一个绝症少女么——影片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虽然故事讲的是45岁的中年人爱情,却最终还是成了一个爱情童话。

杨采钰在导演的滤镜下足够“纯洁少女”,留着精心修饰的胡茬儿的黄轩则更像是新西兰户外旅游广告的代言人——导演过滤掉了中年男女生活里的柴米油盐(这一对开饭馆的夫妻甚少人间烟火气息),留给观众的是天堂一般零污染的南半球小镇,迪士尼电影中天使一般的小镇居民,以及抽离掉生活的矛盾后呈现的“纯爱”:天荒地老不了情,终于被绝症阻挡的夫妻之爱,和他们的“人狗情未了”。开头的“从前慢”再加上极光和蓝鲸,这非常像一部标准的浪漫爱情商业片。影片的目的显然是要“感动”我们,但可惜的是,这部影片还不如20年前导演的那部同样讲绝症爱人的《永失我爱》动人。

然而冯小刚并不是不善于拍摄中年男女情感的导演,20年前的《一声叹息》,甚至后来的《手机》都算得上国产电影中此类影片的佳作。我们要承认的是,描写中年人的婚姻生活,绝非要写成一地鸡毛才算“深刻”,用一颗柔软的、不加批判的心去看,去听,去感受有可能更具感染力,就好比埃里克·侯麦大多数的电影那样。但是,这对于任何导演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或许,这正是冯小刚的目标,他要表达那种真实的、纯粹的、平淡然而足够感人的爱。

可是,这个声称真实的故事为何并没有产生期待的那种平淡而接近自然的感动?或许因为一方面,它经过了导演或当事人的重重私人滤镜,已经很难说“真实”(例如那个最后的“秘密”,它的可疑几乎完全毁掉了这部电影);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的私人家庭录影带都适合放大到大银幕上来,就这部电影而言,故事只属于当事人。因为很多的感动只对当事人而言才有意义,即便是电视寻亲栏目里的那些最感人的故事,放大到银幕上也未必成功。因为电影需要导演的再创作,用恰当的电影语言去表达。

“真爱”为什么会成为终极信仰?

其实,比起“感动”来,“启迪”更为重要。举个例子,同样和“家庭录影带”有关的《德州巴黎》,对于“中年之爱的秘密”这个问题,就是深具启发性的,能够成倍地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的心灵升起包容和慈悲。

同期上映的《被光抓走的人》也是在“亲密关系”这个问题上做文章的。有趣的是,导演董润年还是冯小刚《老炮儿》的编剧。这部影片与《只有芸知道》是完全不同的路数,它是一部群戏,里面有不同年龄段、不同类型的亲密关系。

一道神奇的白光闪过,抓走了很多情侣。于是人们以一以贯之的二元对立思维,认为被抓走的就是相爱的,没有被抓走的就不是“真爱”。这显然给留下来的人带来很大的压力,于是他们纷纷寻找“真爱的证明”。即便仅仅从这个故事的动机来讲,《被光抓走的人》都应当列入今年最值得一看的国产电影之列。在“甜宠剧”泛滥的大环境下,这部作品有两个尖锐的“刺破”:第一,它对大众所谓的“岁月静好”的刺破;第二,有一句从黄渤扮演的中学教师口中说出的台词,非常令我感动。他最后承认:“我是一个伪君子”。

虽然从影片的结尾来看其实他是非常不彻底的,但这句话依然令人感动,因为东方文化中有着非常坚固的“爱面子”的传统,生起一点点这样的觉知都是很困难的,更不用说自我揭露、忏悔了。

但与此同时,这两部影片又引发了我可能游离于电影之外的思考。那就是,当这些电影里说“爱情”的时候,究竟在说什么?为什么“真爱”仿佛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终极信仰?比如说,在董润年的这部电影中,所有人都要得到自己“被爱过”的证明,只有这样他们才能释然,却没有一个角色思考过爱为何物,里面的人物看似最后都获得了答案,实质上却依旧盲目而狭隘。

张爱玲说,现代都市里的人是悲哀的。我们总是先看到海的图片再看到真的大海,先读爱情小说再谈恋爱。不知为什么,“爱情比天大”成为了一种执念,这特别明显地体现在咱们的影视剧里。

表面上看来,《被光抓走的人》好像比《只有芸知道》有更为深入的探讨,但实际上国产电影在这个问题上走得最远的恰恰还是冯小刚。《非诚勿扰2》中那个离婚典礼,恰恰是最接近我们所说的“爱情”之本质的:那一对恋人只有在分离后才无比痛苦地认识到深爱着彼此,如同一位令人尊敬的智者说的那样,假如一对伴侣在婚礼上观想他们其实随时都有可能分开的话,反而可能会真的比较长久一些。

《只有芸知道》恰恰正是缅怀——我们关于这段不了情的一切信息,其实都是来自于男主人公在女主人公离去后单方面视点的“忏情恨”,恰恰正因为如此,这个貌似平滑无瑕疵的爱情故事才得以成立,却也因此如童话般脆弱。

莎士比亚不是说过么:“离别,是这样令人甜蜜的忧伤……”

爱情为什么需要愚蠢来证明?

《只有芸知道》最重要的一个关键词就是所谓的“安全感”。女主人公始终处在深深的不安全感中,而男主人公好像恰恰可以给她提供这种安全感——然而这只是一种好像,记得结婚戒指对他而言的重要性吗——婚戒,就是不安全感最明显的标志物。这种不安全感就是亲密关系的血液和骨髓。这种不安全感来自何处?并不是“芸”的疾病,它来自于亲密关系本身的无常,或曰不确定性。因为我们不可能自己一个人圆满这件事情。但是,亲密关系却是在各种无常中最无常的。因为我们的念头不断地生、住、灭,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因为它要依赖于一个有着八万四千烦恼,念头起起灭灭的对方——有这么多不确定因素,怎会有安全感呢?

举个例子,静谧的月夜,湛蓝的湖面倒映的月影。这便是最美满的亲密关系的写照。然而,只要吹起一阵风,这个美妙的意境便顿时不再——而这阵风就是我们的心。我们无法让自己的心如如不动,却无时无刻不在要求对方如如不动,不是妄念又是什么呢?

因为这种不确定性,我们产生更大的期待——或者说,期待和证明,几乎就是亲密关系的本质。为什么影片中的“人狗情未了”虽然简单,却完全能够成立?因为狗狗不会说话!所以它只能接受主人公的全部情感投射。但人就不一样了,我们的心见到了那个自己喜欢的“类型”,一下子就执著了,要“占有”。但我们的心又是狡猾的,它试探、伪装,它的每一个奉献和付出都渴望回报,在给予的时候无时无刻不在拿着计算器。

《被光抓走的人》中,王珞丹演的那个傲骨贤妻的故事线表面上是几个女人揪斗渣男——白领妻子,俗艳小三,贵妇小四——她们实际上是在互相斗,是为了证明“他爱的是我”,如此他便是“我的”,即便是那个看似孤高寂寞冷的妻子。这甚至成为她们生活的最高意义。“他可以为我去打架”“他可以为我去死”就是爱的证明。

在这两部影片中,我们不止一次见到这种愚蠢的证明。可是证明了又如何呢?无非是用来喂养我们的那个造作的“我”,它因为占有,因为“我的”而洋洋得意(无关性别,男女的逻辑都是类似的)——但是,这种得意并不能长久,很快就会有下一个烦恼,需要下一个证明。因为我们心里的风在不停地吹,所以要去看极光,看蓝鲸……

不但如此,“芸”还对男主人公说,下辈子我要更好地做你的妻子——且不说其中对女性的贬低,仅就这句话本身来说就是颠倒的——轮回中这种可能性几乎没有,他们所谓的缘分,更有可能的是在下一世她变成一只鸽子,她的爱人在广场上喂鸽子,可是此时,她的执著已经变成他手里投喂的谷粒了——即便如此,我们并非要贬低爱情,刚好相反,就像所有的烦恼一样,亲密关系是我们得以找回自己、得以成长、得以“证悟”的一大助缘。就像这两部影片的名字那样,我们的这种执著如彩云般易散,像白光一样瞬间即逝,但我们依然乐此不疲,用十万分精神去纠缠、去规划,结果是眼泪流成太平洋,尸骨堆成须弥山,当我们看到这一点,怎会不生起一种大悲心?

我们可以发愿自己升起这样的悲心,因为此时,我们便会知道之前我们对“情”的造作与夸大,知道我们的精神世界远远不能如此狭隘,因此我们能够更好地处理自己的亲密关系:那好比一个母亲,看着自己在海滩上堆砌沙堡的孩子,怀着一种理解看着他面对被海浪冲散的城堡时产生的负面情绪;同样,我们也要发愿,愿那些决定不走进婚姻、家庭的人不是因为恐惧或极端,而是因为懂得与通透,因而有或没有这种关系都无碍。

中国财经参要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财经参要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 邮箱:g2416238474@163.com 如未与中国财经参要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中国财经参要网 www.yzhfls.com 版权所有 (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财经参要网内容均采集自网络,如有问题请将投诉发送到邮箱g2416238474@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