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昔阳县东平原村,地处太行山深处。2014年,全村248户535口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7户、贫困人口236人。
随着脱贫攻坚深入推进,短短几年光景,东平原村大变样。2017年,全村脱贫摘帽,村集体收入突破20万元。说起近年来的变化,村里人爱说6个字:人心齐,产业兴。
聚民心,拧成一股绳
“哪家有困难,我们得做好服务工作……”早上9点,东平原村党支部书记韩云维主持召开每周一次的党员干部议事会,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全体党员参会,一起商量解决村里的大事小情。
“以前村两委班子凝聚力不强,很多事想干都干不成。”15年前的东平原村,村集体负债10多万元。当年37岁的韩云维已是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在村里党员干部的推举下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带领大家劲往一处使,才能为村民多办实事。”韩云维暗下决心。
上任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帮村里盖新磨坊。“蒸玉米枣糕,以前得去隔壁村磨面。”韩云维说,“有了新磨坊,省了不少劲,一下就暖了村民的心窝。”
修路、引水、建养老食堂……数年间,实事一件件办,民心一点点拢,村两委班子的威信逐步提升。
51岁的韩兵瑞曾是村里的贫困户,早些年在县城打工,只有农忙时节回家。2017年,东平原村建起苹果园,韩兵瑞加入了专业合作社,一年能挣1.5万多元。看韩兵瑞做事认真,韩云维推荐他负责村里的治安工作。韩兵瑞爽快答应:“现在的村干部让人信服,以前我只顾自己,现在也想多为村里做点事。”
“以心换心,把群众的烦心事解决了,群众就认可你。”韩云维说,东平原村党支部连续10多年被评为昔阳县优秀基层党组织。
从一盘散沙到民心凝聚,东平原村迈上脱贫致富路。
兴产业,增收步子稳
蘑菇棚里,一朵朵雪白的双孢菇长势喜人。66岁的韩维荷用手轻轻捏住菌柄,左右旋转,一朵双孢菇轻巧入篮。
以前,韩维荷只是侍弄自家那点地,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东平原村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耕地少、荒沟多,致富门路窄。
从2006年开始,韩云维带领村民填荒沟,10来年时间,全村耕地增加了一倍。有了土地,东平原村大力发展双孢菇种植、苹果种植等产业。2014年,东平原村投资20万元平整土地80余亩,引资92万元建成双孢菇产业园区。
韩维荷跟亲戚朋友借了2万元,又贷款5万元,带头承包了一个1000平方米的蘑菇棚。埋头干了一年,秋季一茬菇赚了8.4万元,春季一茬又赚了2.19万元。同年建棚的种植户,也都喜获丰收。
现在,东平原村的双孢菇园区年纯收入70万元,能为村集体带来固定租金3万元。园区里还建有集双孢菇种植、仓储、加工、销售等为一体的综合产业链,间接带动120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增收,每年还为加入合作社的34户贫困户分红。
前些年,东平原村又准备发展苹果产业,聘请山西农业大学教授作为专业指导员,引进苹果新品种。村里流转近500亩土地,利用市级财政扶持资金100万元,种植苹果树2万株,并配套建成滴灌系统。
“后年就能挂果了,预计年产值300多万元,能带动50户脱贫户继续增收,每年还能为村集体增加收入7万元。”韩云维充满信心。2019年,东平原村总收入达515万元,村集体收入达20多万元。
惠民生,人人喜安居
村北苹果园,村南米粮田,村东蘑菇园,人人有事干,户户都挣钱,东平原村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乐业也要安居。前些年,东平原村村容村貌差,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短缺。随着产业发展步入正轨,各项惠民工程提上日程。
下午5点,东平原村的日间照料中心里,刚做好的饭菜在灶上冒着热气。“到点来吃饭,顿顿都吃新鲜的。”75岁的村民赵爱棠说,在这里,五保户每天拿出4元钱、低保户拿6元钱就能解决一日三餐,“农忙时,其他村民也可以在这里吃饭,午餐最贵的也只要4元钱。”
“美丽乡村看平原,浑水池塘变喷泉……”等着开饭的空当,赵爱棠跟记者分享他写的打油诗。
“你猜猜村里这个大喷泉从前是啥样?”“就是个臭水坑,到了夏天,路过都得捏鼻子。”赵爱棠自问自答。2018年8月,原本的臭水坑被改造成音乐喷泉,成了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这两年,东平原村好事连连:铺了进村的柏油路,栽种6000多棵绿化树,建起了农民公园、农俗博物馆……村容村貌大变样,村民的生活品质提高了一大截。
中国财经参要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财经参要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 邮箱:g2416238474@163.com 如未与中国财经参要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