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无形的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就医体验。预约挂号、手机支付代替了原来无休止的排队等候,让患者感慨看病不再那么累。这张“网”还将不同级别、不同地域医疗机构“串”在一起,让距离不再成为患者就医的障碍。
天津,通过全面推进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智慧门诊、区域智慧医疗、新型医疗健康等应用,有效改善了医疗服务、提高了管理水平、提升了诊疗能力,群众就医感受得到了明显提升。
张大爷的老伴儿瘫痪在床多年,一直在医大总医院就诊。谈起这几年的就医经历,“还得说智能系统好,看病真是方便多了。”这句话总被老人挂在嘴边。
老伴儿最早在总医院看病那会儿,因为要定期进行复查,每到复查那天张大爷就要找家里三四个亲戚陪着一块儿去。动用这么多人,就是解决排队问题。一个亲戚凌晨先到门诊排队挂号,挂上号给家里打电话,他们接到信儿再带着老伴儿去看病。老人说,因为稍微去晚了就抢不上号,有时候挂一个号要好几天,他们为这个还被号贩子骗过。
张大爷说:“挂号是一方面,看完病一个人要帮着排队缴费,一个人排队等着抽血,一个人提前去排队做检查或取药,还得留下一个人陪着病人……每次复查得等两三天后取到报告才算全完事,你算算前后折腾多少人、多少时间,这看个病真是累啊!”
近两年,医大总医院门诊启用了智能化就诊方式,张大爷带老伴儿看病一下子方便了。
在门诊服务中心护士的帮助下,张大爷在手机上下载了“Q医”APP,学会了用这智能的“玩意儿”。从那之后,每次看病用手机就能预约挂号,看完病在手机上就能一键缴费、取号采血、药房取药、自助取报告等,张大爷一个人陪着老伴儿少则半天儿多了一天,就能把原来好几个人花两三天时间办的事儿搞定,再也不用折腾那么多亲戚了,也没再被号贩子骗过。
张大爷只是如今天津市医疗机构智慧门诊服务众多受益者中的一员,像他这样的智慧门诊线上用户,医大总医院迄今已达95万人。
医大总医院门急诊部主任宋晨婕说:“现在我院患者已有55%通过智慧门诊就医,通过预约挂号以及自助缴费,患者从挂号到医生接诊平均等候时间从71分钟下降到37分钟,缴费平均等候时间由13分钟下降到自助缴费7分钟,手机缴费更是只需要不到2分钟。”
智慧门诊在天津市各医疗机构收获显著效果,让患者享受到了更便捷的医疗服务。四中心医院门急诊区域全部配备了自助设备,提供检查检验报告、影像胶片、缴费明细打印功能,门诊预约患者从挂号到缴费的平均时间从45分钟下降到10分钟;儿童医院5月份上线智慧门诊后,日均门诊窗口挂号总人次下降了90%,患者从挂号到医生接诊的等候时间由平均60—70分钟降至30分钟以内,从医生开具处方到完成缴费平均用时由10余分钟降至4—5分钟;三中心医院通过搭建信息化全景预约自助服务模式,为患者提供智能院内导航、智能导诊、线上住院等功能……
市卫生计生委统计显示,目前,全市43家三级医疗机构中已有38家基本完成智慧门诊建设并上线运行,为患者提供多渠道预约诊疗、自助机挂号结算、自助打印影像胶片、手机在线缴费、智能分药、信息推送等便民惠民服务,实现了诊疗效率和患者就医感受“双提升”的建设目标。
近日,家住和平区大生里的石大爷来到南营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找自己和老伴儿的家庭医生赵建霞作健康随访。石大爷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老伴儿之前做过心脏手术。
“您看,您的血压保持得挺好,但餐后两小时血糖都到了13.6mmol/L了,可是够高的了。您最近血糖控制得不太好吧,在家测的餐前血糖是多少,早晨吃的什么早点啊?”看着石大爷的检测结果,赵大夫担心地询问着。
石大爷说:“最近餐前血糖测的都是8mmol/L多,今天早晨就吃了一个小馒头、喝了一袋牛奶,你看我这得怎么办呢。”
“您回去除了每天测餐前血糖,也再测测餐后两小时血糖,如果还偏高的话,就得考虑加大点药量了。您回去先按我说的测测看,中间有什么情况随时给我打电话或者到医院来。”赵建霞说。
去年,全市基层医院上线了统一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平台,居民与家庭医生签约后信息会直接传输到卫生及医保等行政部门,方便了全市对签约服务的统一管理。
赵建霞告诉记者,像石大爷这样的签约居民,他的基础信息会记录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平台上,而就诊记录、健康档案也会记录在全市统一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系统上,借助这个系统,她可以为像石大爷这样的签约居民预约时间进行健康随访,根据60岁以上老人每年的体检结果为他们出具体检报告,并结合他们的身体状况安排相应的健康教育等。包括在南营门的就诊记录以及医联体上级医院医大总医院的就诊记录通过系统也都可以随时调阅,便于掌握居民们的就诊信息。
南营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动态管理的居民健康档案达到了43420份,2017年签约家庭医生居民达到15898人。通过与医大总医院建立医联体,借助互联网开展远程会诊,今年仅1—5月会诊数就达到了272例。
“看病难,难在大医院,建立合理的分级诊疗体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而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水平又是分级诊疗的基础。”中心副主任赵艳说。
天津市推进实施的智慧医疗,不仅是为了提升大医院患者就医感受和诊疗效率,也将实现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资源共享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借助互联网、远程、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实现医疗资源的均等化、普惠化和便捷化。
目前,通过统一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应用,全市动态管理和标准化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已超过1040万份,实现了全市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精细化管理。借助基层公共卫生和家庭医生服务平台的全市覆盖,天津市实现了就诊记录和健康档案的数据关联和流转,今年1—5月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调阅健康档案及居民就诊记录近690万人次,为居民全流程健康管理、分级诊疗数据共享提供了支撑。
推动区域智慧医疗体系建设,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实现“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让互联网成为方便基层百姓就医的好帮手。
去年年底的一天,家住滨海新区大港的富先生突然胸痛、心慌难忍,家人赶紧拨打了120急救电话。急救人员抵达后,检查发现富先生属于心肌梗死,需要尽快进行灌注治疗。
医生建议就近到大港医院胸痛中心,但富先生的家属却有些犹豫,希望能到市胸科医院就诊。医生在解释了心梗患者黄金120分钟救治的重要性之后,家属终于同意前往大港医院。
在急救车上,急救人员就将富先生的检查结果通过远程传输设备传给了大港医院医务人员,做好了接收患者及紧急治疗准备。
抵达医院后,大港医院又将富先生的检查结果通过网络传输给了市胸科医院,胸科医院专家对检查结果以及准备采取的治疗措施均表示认同,溶栓手术随即开始进行。
依托“互联网”这个平台,各种新型的医疗服务模式也在天津市开花结果,富先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治疗,受益于市胸科医院构建的“互联网+胸痛中心”模式。
胸科医院与市急救中心、各大医疗机构胸痛中心进行了远程互联,通过市急救中心一体化平台系统实现了电话指导、分级调度和信息传输,救护车上就可以与医院急诊科进行音频视频互动、医疗监测指标共享,实施远程指导实时救治,实现了院前和院中两个关口前移,缩短胸痛患者救治时间。同时,该院还以远程心电监测为切入点,与全市130余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远程互联,应用可穿戴设备实施远程心电监测,为慢性病患者定制个性化健康服务。
市胸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李春浩说:“依托远程心电监测平台和市急救调度指挥系统,胸科医院‘互联网+胸痛中心’已服务心血管病患者30796人次,在全国城乡居民心血管病死亡率上升背景下,使天津市居民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连续4年下降。”
不仅仅是胸科医院,天津市各医疗机构都在结合自身特色,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模式,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和智能技术的应用发展,为市民提供更有保障、更多样化的服务。
医大代谢病医院开展了“三一照护”糖尿病诊疗项目,探索“互联网+慢性病管理”新模式。“三一照护”模式主要是以患者为中心,由医院糖尿病专家、患者教育师和营养师组成专业照护团队,利用糖尿病管理云平台、智能血糖仪和手机APP,向患者提供个体化糖尿病诊疗、教育、院外随访和线上咨询,并对患者血糖、血压、体重、运动、饮食及疾病进展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实现糖尿病管理全覆盖。“三一照护”模式实施以来,已有超过1300名糖尿病患者接受入组并受益,入组患者12个月后血糖达标率达到79.8%,血糖得到有效控制,患者自我管理和健康管理意识不断增强。另外,市急救中心应用标准化、规范化的医疗优先分级调派系统,在大数据支持下开展自救和互救指导,提升急救效果;市肿瘤医院引进和应用达芬奇机器人,开展精确、复杂、高难度肿瘤外科手术等。
新闻热线:法务部邮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覆盖情况反映热线:
一张无形的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就医体验。预约挂号、手机支付代替了原来无休止的排队等候,让患者感慨看病不再那么累。这张“网”还将不同级别、不同地域医疗机构“串”在一起,让距离不再成为患者就医的障碍。
中国财经参要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财经参要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 邮箱:g2416238474@163.com 如未与中国财经参要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