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凌晨自媒体公号“必记本”发布一篇题为《2020年的第一篇神论文:论导师崇高感和师娘优美感的统一》的文章迅速引爆舆论。对于普通公众来说,论文属于高大上的字眼,可论文主题却是这么接地气的话题,这不由得不让人产生好奇心。
原来在2013年,中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博导、冻土学家徐中民在《冰川冻土》期刊上发表了两篇名为《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1)(2)》的论文,一共数万字,占据期刊30多页,但主要内容却是描述和论证“导师崇高感”和“师娘优美感”。
就论文本身来说,论文能不能写导师师娘呢?不是不可以。但论文的类别却是“生态经济学”范畴,难免让人生疑是挂羊头卖狗肉的做法。更为重要的是,这两篇论文是发表在与生态经济学主题与定位毫不相关的专业期刊《冰川冻土》上,这种让一般人望而却步的高冷核心期刊能犯这样的低级错误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不能不提的是,《冰川冻土》,是中国相关研究领域的唯一学报级期刊,而论文作者徐中民的单位是该期刊的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文中的导师中科院院士程国栋则是这家期刊的主编。要知道,论文发表见刊的审稿流程需要所涉及领域内的同行专家进行评议,并非自己编辑审稿,看来这些基本审核环节均告失效,论文发表一路绿灯,严格的学术编辑部成了放松自己的私家后花园。
事实上,这期间还有13篇文章引用这两篇论文,包括论文作者徐中民自己引用,还有硕士论文或者同属核心的其他刊物引用。有问题的论文还有引用显然是为引用而引用借以提高论文引用率和知名度的关系引用。那为什么这两篇论文时隔7年之后才发现呢?关键的原因是公号的作者属于新闻传播学领域,和涉事论文作者的专业没有利益利害关系。而该作者正好又认真查询了一下论文,发现了问题所在,而后才能在新媒体上发布出来。因此,这篇论文的发现具有偶然性。而由于这是2020年的新发现,所以,沉寂7年之久的旧论文才被算作2020年的“神论文”。
在这一程度上讲,“注水论文”或真的“假”论文的一再产生,意味着学术共同体、学术体系的学术评价能力部分丧失,而要依靠个体的偶然发现来维持起码的公正。所幸,这一次的媒体跟进非常及时、非常有效,舆论的热切关注也证明学术不端风气的严重性,谁知道还有多少这样的“神论文”沉睡在各大论文库期刊库而没有被发现呢?
然而需要说明的是,媒体舆论维持学术评价体系的公正,其前提是荒诞荒谬的程度已经达到一望而知的程度。因为,媒体本身不太具备评价学术问题的能力,很多时候也缺乏对于专业问题的认知,专业的学术问题还应该依靠专业的不涉及利益关系的第三方学术机构或评价体系来做评判。
学术界应该有自我清洁的能力,而只有在学者缺乏自控能力、学术界缺乏自律的情况下,媒体才介入报道或批评学术界的不端行为。2018年的一篇论文通过研究国内媒体公开报道的64起学术不端典型案例就发现,媒体在监督学术方面至关重要。
事实也证明,近年来大众传媒越来越关注学术不端或失范事件,而如果没有主流媒体和网络舆论等介入,很多学术不端和失范事件可能不会引起重视,相关责任人也得不到及时处理。媒体不是评价学术的最高标准,但应该在监督学术乱象上起到重要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媒体不仅可以监督学术,还可以介入学术批评提升学术界的公正性和开放性。由于不存在利益关系,较少受学术“圈子化”干扰,媒体事实上可以提供一个相对开放的学术探讨空间。因为“专家化”的学术圈子本身存在封闭性,反而使学术讨论的空间日益狭小。同时,媒体介入学术批评还可以鼓励年轻学子大胆质疑权威、一定程度上打破学术等级化现象,无疑会促进学术的良性发展。原因在于青年学人是未来学术事业的继承人,他们是否认真诚恳地介入学术批评,对学术批评能否良性发展非常重要。
总的来说,不管是媒体报道学术问题还是介入学术批评,其目的还是为了加强学者的自律,使相关学术领域形成负责任和值得信赖的知识共同体。建构合理公正健康的知识共同体,需要媒体的必要介入,因为只有将学术共同体内部的利益博弈呈现给公众,才能监督知识共同体的正常运作。而知识共同体只有敢于将自己呈现在媒体的聚光灯下,敢于接受大众的提问和质疑,才能逐步加强自律、完善自我,给大众树立值得信赖的形象,维护学术的尊严。
中国财经参要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财经参要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 邮箱:g2416238474@163.com 如未与中国财经参要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