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企业购近年来不断优化本地化服务能力,针对不同区域企业的差异化需求,整合、匹配与之相应的资源和服务,通过推动当地中小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激活区域经济活力。
特别是通过与各地产业园区的深度合作,京东企业购建立起了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体系,不仅切实解决了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的现实痛点,还以技术帮助中小企业快速提升竞争力,勾画出未来成长的新图景。依托与产业园区在共建高质量园区服务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在12月22日召开的“共建、共创、共享”全球经济发展企业领袖高峰论坛上,京东企业购被授予“年度优秀企业”奖。
“三管合一”为中小企业全生命周期护航 京东助力园区服务模式创新
产业园区作为当地企业的集聚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然而目前国内相当一部分产业园区用地粗放,居住、服务等功能不够完善,对高端人才吸引力较低。打破空间壁垒、引入优质资源,因地制宜为地方经济发展配置高质量的企业服务,已成为改善营商环境,助力各地产业园乃至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就此,一直致力为中小企业提供高质量服务的京东企业购通过与各地产业园区的合作,破解中小企业成长困境,助力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京东的互联网基因,让我们能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聚合优质的品牌、服务商等产业链优质资源,而京东企业购对700万中小企业客户的服务经验,让我们能精准洞悉各行业、各场景的企业需求,为其匹配精准的解决方案。” 京东零售集团企业业务事业部企业平台营销部总经理罗晓华表示,“京东企业购的资源储备和能力优势,是我们与地方政府及产业园合作的前提及能力优势,我们也致力结合地方产业园区的特点及企业的多元化需求,将自身在服务大型企业过程中积累的能力、技术、经验全面开放给中小企业,整合成更适合中小企业多场景管理的轻量化解决方案,通过采购管理、运营管理、资源管理‘三管合一’的服务提供,破解中小企业成长难题,共建高质量产业带经济。”
具体来看,在采购管理方面,京东联合园区向中小企业提供京东企业购、VSP慧采、丰客多三大采购平台,通过智能选品、自动议价的方式,为中小企业用户提供专属的采购优惠,依托京东集团的议价能力使中小企业也能享受到堪比大企业的优惠力度。
在运营管理方面,京东将为中小企业提供大量轻量化的采购管理工具,让其实现一站式的审批管理、发票管理、账单服务和履约售后,帮助中小企业降低在采购管理上的人力、精力投入,实现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的“双降”。
在资源管理方面,京东企业业务针对企业运营“人、财、物、事”四大核心场景,联合人力资源管理类服务商、企业财税类服务商、办公经营类服务商等行业内外合作伙伴打造的B+联合会员权益,也可通过园区服务直接开放给中小企业。目前,B+联合会员权益已可提供用工招聘、金融授信、商旅出行等多项运营场景服务,这意味着以京东企业购为入口,中小企业可以一站式的获得覆盖企业运营全场景的多项综合权益。
“因地制宜”激活园区发展活力 共建高质量地方经济发展
除了基础性的园区服务,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结构不同,各地产业园区还需要建立针对性的服务保障体系,才能真正做到“因地制宜”。而在这一领域,京东企业购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在国家重点扶持和建设的产业带和产业园区,已与地方政府及产业园区展开一系列创新探索。
今年,京东企业购正式启动中小企业城市服务计划,将在10座重点城市建立服务中心,搭建中小企业的交流、服务通路。7月以来,京东企业购中小企业服务门店已在无锡、珠海、济南相继落地,为园区企业“量身定制”高质量的企业服务。
据了解,针对每一座城市的经济结构特点、中小企业类型的分布,京东企业购服务中心在服务资源匹配上也有所侧重。
例如,针对无锡中国传感网国际创新园以创新科技企业为主的特点,京东企业购针对园区企业对电脑办公等商品参数配置要求高、重服务等要求,为整个无锡市的中小企业提供方案咨询、设备安装、维修、租赁回收等服务,为其高效运营提供保障。此外,无锡服务中心还围绕办公场景打造体验空间,对于办公场景的核心品类,提供电脑上门安装、网络一键组网、耗材回收循环等专业服务。
而在济南,京东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入驻的是商贸产业园区,这些商贸企业更注重成本控制与营销资源的拓展。为此,京东企业购在为中小企业提供专属优惠的基础上,针对园区企业所孵化的商品,提供专属京东销售渠道,助力其打通线上、线下的全渠道通路。另外,京东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也提供国内外各大品牌厂家商品展示区域,让不同需求的企业客户都能在服务中心内各取所需,体验产品以及浅谈更深层次的合作。
罗晓华表示,“中小企业的成长关系到各地经济的活力和潜力。未来京东将积极响应中央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要求,同各地政府进行针对性的服务体系建设,以政企合作的方式为中小企业的成长提供坚实保障。”
中国财经参要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财经参要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 邮箱:g2416238474@163.com 如未与中国财经参要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