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市场开放步伐加快,券商外资持股比例限制放开提前8个月,自4月1日起正式实施。
来自外资投行的竞争涌入,倒逼本土券商转变思路,补足品牌建设、产品创新、服务优化等方面的短板,寻找新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共识,推动行业高质量转型发展。
分析人士认为,海外疫情对外资券商入华短期或会带来一定影响,主要体现在扩张频率和开展业务谨慎度层面。而从中长期来看,我国金融对外开放步伐坚定,领域逐渐拓宽,资本市场具有长期配置的吸引力。
金融开放迈实步
外资证券公司股比限制的取消,表明中国证券业进一步开放,也是对“深改12条”中要“加快推进资本市场高水平开放”的落实。
证监会明确,自4月1日起,证券公司外资持股比限制将取消,符合条件的境外投资者可根据法律法规、证监会有关规定和相关服务指南的要求,依法提交设立证券公司或变更公司实际控制人的申请。
从历史发展来看,外资入股国内证券公司,到最终取消持股比例限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2012年以前,合资券商外资持股占比不得超过33%;这一比例后来提升至49%;2018年证监会颁布《外商投资证券公司管理办法》,合资券商外资投资比例限制放宽至51%。
2019年7月,国务院金融委宣布,将原定的2021年取消证券、基金、期货公司外资股比限制的时点提前至2020年。此后,证券公司外资股比限制取消从2020年12月1日提前到4月1日。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外资的进场,带来“鲶鱼效应”,将加剧证券行业的竞争,加速优胜劣汰。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外资持股比例限制的放开,不仅是中国对境外券商的重大开放,也是中国资本市场、证券行业的大力度开放。
据统计,目前已有3家外资控股券商设立,18家合资券商在排队待批。瑞信方正证券、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和高盛高华证券已经获得证监会反馈意见,将通过增资扩股等方式变更为外资控股券商。
直面挑战倒逼转型
面对外资券券商的进入,本土券商将直面挑战,增强自身实力迫在眉睫。
渤海证券非银研报显示,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不仅能够带来先进的投资理念、风控经验,更重要的是能够倒逼国内证券行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提升本土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和综合实力。
杨德龙认为:“国内券商应克服短板,提高净资本实力,以及自身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在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另外,行业应加快并购重组,进一步壮大头部券商的实力。”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学术副院长、金融学教授严弘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证券行业开放提速,将引入更多行业竞争,包括在IPO、交易服务、资产管理服务等方面带来相应压力和挑战。其中,资产管理领域面临的压力会更大一些,考虑到外资券商在这方面的相对优势和经验积累,会相应多一些。同时亦会产生促进作用,有助于国内券商更好地提升自身服务能力。”
严弘认为,在竞争加剧的情况下,本土券商首先应该分析自己的优势,并且针对自己的短板能够做出相应弥补措施,进一步提高竞争力。国内券商在IPO和交易服务上有一定的相对优势,资产管理领域竞争更加激烈一些。大小券商皆应认清自己的基本特征和优势,在新的竞争态势下做好自己,且在管理模式、激励机制、风险管理方面,还具有较大提升空间。
中长期向好趋势不改
在疫情全球扩散的情况下,外资进入的步伐是否会受到影响?
杨德龙表示,当前中国资本市场是全球资本的避风港,股票市场具有投资吸引力,外资的步伐不会受到疫情的影响,亦会加速入场。
“疫情对境外券商来中国设立子公司或者开展业务影响不大。”董登新认为,目前线上办公已非常通畅,大部分地区企业复工复产加速进行,政府机关的日常工作已恢复正常,应该不会产生太大影响,比如申报材料线上审核、线上注册,也是基本可行的。
不过,华略智库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赵永超在受访时表示:“疫情的全球扩散,对于外资券商入华短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具体来说,主要影响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海外疫情尤其是欧美国家还处于爆发的中早期,对其资本市场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观察。金融市场不稳定,对外扩张的步伐频率也会受到影响。二是由于疫情的蔓延,经贸往来的频率有所降低,商务活动相关流程的推进也会有一些短期的负面影响,这样就会导致外资到中国开展业务会相对偏谨慎一些。
从中期来看,伴随我国新《证券法》的正式实施,注册制试点拓宽,资本市场更加成熟,对外资的吸引力随之提高。当前欧美处于大幅度量化宽松的资金泛滥状态,从配置角度来考虑,欧美经济短期存在一定的衰退风险。而人民币资产配置的吸引力较高。
在严弘看来,目前海外疫情蔓延,对外开放从国家政策层面并未产生太多变化,或会有进一步提速和鼓励的可能性。至于当下外资券商是否能进来,短期在防疫管制的情形下,外资进入中国的步伐或会放慢。待疫情得到基本控制缓解,外资券商的部署还是会很快开展起来。因此,国内券商还是应充分利用这段时间的机会,抓紧做好部署,补足自己的短板,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
中国财经参要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财经参要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 邮箱:g2416238474@163.com 如未与中国财经参要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