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研究机构公布的《2020年中国广播收听市场盘点》显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人们对移动互联网的依赖性增强。手机成为大众收听广播的首要渠道。2020年春节期间,因疫情缘故,车载收听量与2019年同期相比下降48.4%,但移动互联网云听平台的点击量则上升了26.2%。新技术发展在助力传统广播转型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竞争者与流量至上的运营逻辑,导致内容创作出现过度商业化倾向,这在广播文艺尤其明显。转型中的广播该向哪里走?笔者认为,广播媒体在积极拥抱新技术的同时,也不应遗忘媒体使命与价值追求。
在现代社会繁忙的生活状态下,人们往往是在移动状态下收听广播。收听场景的改变带来了体验与需求的变化,传统广播时代那种在固定场景中的“仪式性”收听逐渐被移动状态下的“碎片化”收听所代替。面对收听场景与需求的改变,传统广播电台纷纷拥抱新技术,试图借助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实现转型升级。
新技术在重塑听众收听体验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广播文艺的竞争格局与内容生产实践。数字技术与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引入打破了传统广播电台对于广播文艺节目生产与传播的垄断权,商业音频聚合平台成为广播节目收听的重要终端。调查数据显示,在移动智能终端,商业音频聚合平台一直是在线音频直播收听的首选,广播电台自办App收听直播节目的量级,还不足以与音频聚合平台相抗衡。
不同于传统广播电台,商业音频聚合平台以经济效益为首要目标。在这一目标的驱使下,商业音频聚合平台以音频点击量作为内容聚合和推荐的重要依据。那些被推荐在首页的节目往往有更多被播放的机会。在流量至上这一指挥棒的指引下,流行音乐、相声段子、时尚资讯等娱乐性较强的节目往往占据了各大平台的首页位置,成为热门节目。而像广播文学、戏剧、戏曲、古典音乐等广播文艺节目却很少在热门节目榜单上被推荐。
此外,付费音频逐渐成为商业音频聚合平台的重要运营模式,改变了广播节目免费收听的局面,激励了优质内容创作,但也导致资本在音频领域的进一步扩张,热钱涌入常常会导致不计成本的粗放性竞争。虽然越来越多的平台宣称开展付费音频业务,但能够持续提供优质音频节目的平台却非常有限,行业面临陷入“内卷化”陷阱的风险。
媒介竞争格局的变革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传统广播电台文艺节目的生产与传播实践。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收听市场,传统广播电台也受到了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市场对于广播文艺节目生产的影响呈现上升趋势。流量成为节目策划与内容生产时被提及的高频词汇。例如,节目策划主要以收入高、消费力强的听众需求为依据,而老年人、低收入者的收听需求往往被忽视。
移动互联网与商业音频聚合平台吸纳了空前庞大的草根群体参与音频节目的创作。普通公众也可以把自制的广播剧、音乐、读书类节目上传平台并分享。话语权的下移带来广播文艺节目创作平民化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导致节目质量良莠不齐,影响了广播文艺创作的价值追求。对此,作为广播文艺节目创作的主要阵地,广播电台要承担社会责任,发挥专业性,引导广播文艺节目创作的风向。例如,除了制作有较高审美品位的赏析性节目的同时,还可以策划一些广播文艺评论节目,通过对热点文化现象与节目的评论,实现对广播文艺节目创作的引导。
对于广播文艺而言,它的人文关怀还表现在对于老年听众收听需求的满足。在新技术蓬勃发展以及资本在新媒体领域扩张的今天,老年群体的广播文艺收听需求面临难以满足的境况。随着新技术的蓬勃发展,大多数人在享受移动互联网所带来便利的同时,相当一部分老年人却面临数字鸿沟所带来的尴尬。此外,资本在音频领域的扩张导致广播电台往往聚焦25~45岁受众的收听需求,而消费力相对较弱的老年人却难以成为节目策划时的目标受众。因此,广播电台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该关注面向老年群体的广播文艺节目,如戏曲、相声、怀旧老歌等节目。媒介一直在变革,媒体责任和人文担当的定义却未曾改变,守住这些,其实是广播媒体的立身之处。
中国财经参要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财经参要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 邮箱:g2416238474@163.com 如未与中国财经参要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