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资讯

起底“饭圈”职业黑粉:“拉踩”“引战”有8个套路

时间:2020-01-10 09:52:30 来源:

      如果用两个字形容2019年的饭圈,“撕”与“黑”堪称祸首。近期,多家央媒社交账号后台收到网友实名举报,质疑社交媒体平台纵容甚至配合营销号、黑公关造谣传谣,导致青少年网络言论集体失范。

  你以为偶像是一种“崇拜”,其实是一场“养成”;你以为粉丝是一种“感情”,其实是一个“工具”。名为“引战”实为“引流”,饭圈的“泼粪”生意如何越做越火?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职黑(职业黑粉)团队“拉踩”“引战”已严重破坏粉丝文化生态,成为一个“黑洞”,不断吞噬青少年精力,引发群体性侵权行为,亟须规范管理。

  点击进入下一页

  饭圈正在“黑化”?

  为偶像的电影“锁场”,组合中不同偶像的“唯粉”对峙,影视剧男女主的粉丝撕“番位”,控评、屠版、互踩、挂黑、集体人肉、网络恐吓……粉丝群体刷足了存在感,成功出圈,向大众科普的不仅是饭圈新招,更在挑战网络公德下限。

  除了粉丝之间“互撕”,“手撕”公众人物更是常态。女艺人迪丽热巴曾被“黑粉”P过遗照,并贴在写有“生的该死,死的活该”的碑上。男艺人杨洋因出演某角色遭到原著书粉的抵制,书粉在清明节当天焚烧其照片、撒纸钱,号称要祭奠书中角色。2019年国庆节期间,两名十几岁的少女受网上营销号的影响,在长沙高铁站拉横幅辱骂艺人,横幅上写着对艺人的侮辱性外号,将网络暴力延伸到了线下。

  饭圈互撕不仅吞噬了青少年群体的精力,更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饭圈的戾气正走向失控、黑化,甚至走火入魔。”有网友留言说,“这些粉丝自从追上一个星,大量时间泡在网络上刷话题,语言、思维方式不知不觉都被同化污化了,在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出现思想偏差,做出不理智行为。”还有网友表示,“在这样充满戾气的互联网环境中,会使有些青少年觉得,在网络上肆无忌惮地嘲讽辱骂别人是对的,是法律奈何不了的。”

  职黑引战有八招

  为何饭圈的戾气难以控制?为何小摩擦总会上升为骂战?热搜上的粉丝互撕为何无休无止?这些问题始终让饭圈以外的人们匪夷所思。青少年网络言论集体失范的背后,到底是饭圈这一亚文化圈层的自身问题,还是有其他外在诱因?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职黑是这一现象愈演愈烈的幕后推手。

  ——看似粉丝擦枪走火,实为职黑下场引战。

  为何粉丝如此爱撕?半月谈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个明星饭圈、明星经纪公司和社交媒体研究机构,得出的结论是,如果没有职黑水军的拉踩与“引战”,普通粉丝之间的看不顺眼顶多是“圈地自萌”,很难撕出阵势。

  据了解,职黑水军“拉踩”“引战”主要有以下8个套路:压红热搜;购买黑搜索词条;编造黑搜索词条,带姓名“屠”微博广场;多号联动洗脑;炮制黑料发帖评论;捕风捉影造谣;在粉丝圈恶意引骂战;针对部分活跃人士进行网络暴力。

  ——看似匿名爆料,实为有意编料。

  据了解,一些匿名网络社区正成为饭圈大量盛行的网络谣言传播发酵的温床。其中,最常见的是“兔区”——晋江论坛网络留言区。由于IP随机生成,“兔区”有大量明星团队的职业粉丝,专门编造爆料、挑起争端。然后通过营销号,联动豆瓣,联动微博,将匿名区见不得光的谣言与纷争搬运到实名区,引发关注,例如“求证,八组说XX”“鹅组说XX,怎么看”。

  ——看似散落无序,背后却串珠成“链”。

  看似各自为战的代拍、职黑、营销号、黄牛背后,其实也存在一张大网。例如,天眼数据显示,在微博上大部分搬运匿名留言区谣言的微博账号均来自同一家公司,这家公司本身也涉及艺人公关业务。交保护费的“呵护有加”,不听话的黑料不断。有媒体爆料,代拍江湖中最好卖的不是美图,而是黑图和可以各种内涵联想的“同框图”。

  业内人士分析,职黑产业链的崛起与流量经济不断做大有关。近年来,伴随着文化产业的深度重构,粉丝群体购买力与明星商业价值直接挂钩,网络追星行为产生的流量便有了变现通道和商业价值。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流量经济价值超过155亿美元,而职黑产业牟利的方式,就是试图通过各种阴招影响流量经济,从中渔利。

  ——名为“引战”实为“引流”,“泼粪”生意越做越火。

  营销号为了流量和点击率,会故意造谣、挑事,粉丝对此会进行澄清和控评。如此一来一回之间,为营销号带来数百万的点赞,获得了极高的热度。这样的营销号,聚集起黑粉群体,转发明码标价,少则几万多则六七十万,还可以发起集资筹款,接广告赚钱,甚至在被法院判罚后还能通过集资的方式来凑罚款。

  在职黑重重套路与收割之下,在不少网络社区,青少年言论失范问题日益突出。2019年前11个月,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理的明星起诉网友侵害名誉权的案件中,70%的被告为30岁以下青少年,最小仅为19岁。

  是监管缺位还是坐享红利?

  北京互联网法院发布的“粉丝文化”与青少年网络言论失范问题研究报告指出,互联网平台对不当网络言论的扩散缺乏有效的管控。传统的管理方式不仅不能适应新技术迭代发展的新形势,而且现实中不排除有平台跟风炒作,为追逐流量对一些网络言论失范现象持放任态度。

  业内人士反映,营销号有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和利益点,有些平台履行监管职责出工不出力,实际上是在“搅混水”,甚至充当“保护伞”。

  “平台既是规则的制定者,同时也是不良秩序的纵容者。他们需要这些混战引发的热度,因此默许这些网络暴力行为,同时打着维护秩序的旗号向每个艺人、每个项目收取‘保护费’。平台稳赚不赔。”一位明星经纪人告诉半月谈记者。

  该经纪人多次通过法律渠道起诉职黑,却发现即便是打赢了官司,谣言造成的影响已经无法挽回,无奈之下开始自己研究路人号、水军号、广场控评、数据权重等,培植自己的回击力量。

  “平台对于发布内容具有极大的自由裁量权,极易引发监守自盗。”一位头部流量艺人的经纪人表示,如今娱乐圈的“话筒”紧紧掌握在平台手中,操控着粉丝们制造的流量流向,“指哪打哪”。“明星每年不投个几百万很难有‘曝光量’,只能花钱买话筒。希望平台能负起应有责任,不能利用粉丝把场子弄得这么乱。”

  北京一名律师周兆成认为,自媒体时代“流量为王”的利益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催生及“激励”部分自媒体账号、网络大V和网络不法公司,为吸引眼球、赚取点击、获得广告收入等利益,不惜铤而走险。这种网络乱象,越演越烈,已经形成为了“刷流量”的网络黑产业。更有甚者,赤裸裸地侵犯公民隐私、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及敲诈勒索等。

  “粉丝对文化工业的意义从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要过。”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朱丽丽说,互联网社会将粉丝的力量量化。一方面,粉丝面对平台应有清醒的认知,正视自己的权利,善用自己的权利,反思自己的权利。另一方面,平台应有自己的态度、立场和分寸,保持自己的责任感、公共性。

  “一旦发现有人利用网络从事不法行为,平台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并向有关部门举报。”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表示,加大对网络行为的监管力度关键要压实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责任,消除网络空间的法律“真空”。

中国财经参要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财经参要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 邮箱:g2416238474@163.com 如未与中国财经参要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中国财经参要网 www.yzhfls.com 版权所有 (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财经参要网内容均采集自网络,如有问题请将投诉发送到邮箱g2416238474@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