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资讯

顾建军:打造乡村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的“流动实验室”

时间:2020-01-13 09:46:43 来源:

   “青少年亲近科学的情感现实又骨感!”1月5日,在由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和中国平安在深圳举办的“2019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项目总结暨研讨会”上,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组组长、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院长顾建军直言。

点击进入下一页

2019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项目总结暨研讨会现场。

  顾建军教授2018年受教育部委托,对全国18个省份92所学校12929名大中小学校学生进行技术素养调研,形成了《大中小学生技术素养现状调查》,里面披露的现实值得关注:大中小学生对科普知识的掌握情况不理想,缺乏工农业活动的认知与体验,技术设计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普遍偏低。“科普教育存在结构性缺陷,这一现象在乡村青少年身上的体现尤为明显。”

  从“三无”到种子计划落地

  开展科技教育尤其是提升青少年科技素养,是实现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的必经之路。平安“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启动以来,已向云南、广西、河南、甘肃、内蒙、贵州等17个省份1000 所乡村学校捐赠了近23万本科学教本、6万套实验包,受益学生超过30万人,竭力弥补城乡学生在科技教育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

  “这些年全国中小学对科技教育日益重视,然而,在科学教育体系的完备性、落实的普遍性、实施的科学性、学生发展的实效性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顾建军通过全国科技素养教育抽样调研发现:有课程无教学、有教学无效能、科学与技术教育不协调的“三无”现象仍然存在。大部分学生认为工程师“太辛苦”“又脏又累”“有时还有风险”。在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抽样调查中,电子游戏占49%,科技活动仅占13.6%,手工劳动只占6.2%。

点击进入下一页

顾建军在研讨会上公布项目调研报告。

  顾建军提出,学生心中的技术世界大部分指向“技术之物”,各阶段学生对“技术之为”“技术之意”维度认识不充分,看待技术的视角具有一定局限性。而乡村学生由于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家庭教育缺失等原因,情况更甚。“学生的科技素养水平与以科技为主导的社会需求存在明显落差,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存在失衡。加强科技素养教育,尤其是加强乡村青少年科技素养教育迫在眉睫。”

  经过精心编写和设计,一套覆盖1-6年级,内容包含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智能制造、航空航天、农业科学五大主题的全新工具书成为乡村孩子学习前沿科学的帮手。“资源包不是拿出来就用,要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悟。教材既是内容,又是方法,要教给学生思维、动手能力。”平安科技素养项目实施半年来,顾教授对受益学校进行跟踪调研,发现开设最多课程是“动植物培育和观察”,其后是智能机器人、无人机、3D打印等课程。

  同时,他从470所受益学校收集的数据样本显示:48.5%的学生能够以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信息作为证据来解释日常现象;对于同一工程或者技术问题,42.6%的学生能提出3种以上解决方法;50%的学生在科学探究或工程设计活动中,能有效分工合作。

点击进入下一页

乡村学生合力完成“智慧农场”实验模型。

  “这个项目对乡村孩子的科技认知能力发生了静悄悄的变化,学生科技情感和科技实践能力都得到了熏陶,乡村孩子也开始享有自己的科技教育时间和空间,这说明(科技)素养提升的资源建设和机制建设还有发展的空间”顾教授认为乡村孩子对科学知识表现出了强烈的好奇心。有了体系化课程,“种子”才能落地生根。“种子计划”落地,1000所乡村学校既是项目试点,又是探索乡村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的经验与样本。“让孩子们养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中国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在5日的活动中表达了他对乡村少年的关注,平安未来将持续推动“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不断开花结果。

  科技素养提升计划是一场接力赛

  2020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最关键一年,要突出教育精准扶贫的着力点,用好线上线下课堂的方式,将有效公益资源投放到贫困地区最需要的地方。

  作为与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共同的项目发起方,中国平安1994年建成第一所平安希望小学,如今已有858所平安村校遍布全国。“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也是平安在2018年初发起的“三村智慧扶贫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马明哲表示,平安会利用“金融+科技”的力量和优势,以智慧扶贫为核心,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不断创新教育扶贫模式,闯出一条乡村教育扶贫的新路。

  一批贫困地区小学成为平安科技素养提升计划的首期受益学校。据贵州省关心下一代委员会主任皮俊林介绍,2019年11月,贵州省59所项目学校的校长齐聚贵阳进行集中培训,省教育厅要求各相关市、县教育局和学校必须安排出课时和师资,落实科学课程,抓好实验教学。

  河南汝阳县教体局教研室副主任吕松鸟说,当地教育局虽然通过行政方式推动,但项目申报不是硬塞强压,而是各村小自主报名,目前全县21所项目学校由教体局专门统一管理。“2019年11月平安的专家团队来汝阳讲课,全县200多名老师涌进会场,在当地引起了轰动。”目前“汝阳科学素养提升群”内共有166人,包括教体局相关负责人、受益学校校长、各校科学老师等,群里每天能看到全县的项目实施动态,学生做实验的视频也会分享出来。“汝阳县已经连续四年举办了科技节,今年借着科技素养计划的开展,第五届科技节肯定会大放异彩。”吕松鸟说,“我们也希望在平安科技素养提升计划的带动下,总结一套地方科技教育的培养体系,做更大面、更长远的规划。”

点击进入下一页

孩子们根据课本及实验包进行分组实验。

  现在,位于当地城乡结合部的汝阳县第五实验小学明确每周上一节科技素养课,每两周完成一个实验,两个月进行一次成果展示。很多家长还购买了科技工具,与孩子在家里共同完成试验。甘肃平凉市崆峒区草峰中心小学校长朱永说,科技素养课现在跟语数外一样是主课,为了让全校科学老师互动,每周还设置了公开教学课。

  通过企业+政府部门+乡村学校等三方联动机制,“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积极引入各方资源与智慧。80多岁的王乃彦院士为此积极奔走,中科院、清华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80多所院校专家以及多位二三十岁的青年教师都在积极参与此项目,并通过线上公益平台授课互动。截止到2019年底,平安“三村晖”APP在线公益培训板块开展的村教培训录播课程已累计在线培训176.5万人次、双师课堂开展999次、3点半素质课堂开展735次。

  在这场科技素养提升的接力赛中,顾建军用一组数据直观体现半年来的变化:86%的乡村教师认为科技素养项目对促进学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84%的学校开始有实验室资源,73%的学生平均一周会参加1-2小时的科技类活;31.3%的学校开始设立智能机器人、无人机、3D打印机等前沿科技课程;。“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所以有这样一个项目是有特别的意义”他还惊喜地发现,未来愿意从事科技工作的乡村学生比例从原先的不到10%提升至30%以上。

  构建科技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中国经验”

  “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课程也被外界视为对标国际STEM教育的中国样本。从简单层面看,STEM分别代表了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学科;往深层挖掘,STEM教育主张让孩子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要有创造性和创新性、有逻辑性的思考以及能更好地理解世界。科技素养计划与STEM教育理念具有很强的共通性,以文字读本配套实验包,将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科学,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强化科技思维建立、动手与协作能力的培养。

点击进入下一页

科技素养提升计划的全套教材及实验包。

  另一个突出优点是,由于乡村学校在科技耗材上普遍经费不足,无法做到每一所学校都建立科学实验室,小型便携式实验包的出现就弥补了这点不足。学生除了课堂学习外,还可以将科技“带回家”,学生可以自主性地学习和实验,还能与家长一起享受科学亲子时光,摆脱了以往在科学教学上的空间限制,相当于打造了一个个小的“流动实验室”。

  在顾建军的构想中,第一版科技课程解决了从0到1,以后还将实现从1到100的升级。在体系化建设上,他希望纳入国家人才培训、科技发展整体人才战略链条,并与国家课程相衔接,逐步形成从小学到初中、高中的完整体系,形成更精准的教育一体化建设,赋予更多的教育功能与实际价值。

  在今年“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的工作规划中,作为发起方的中国平安将持续纵深推进,包括推动设定科学素养指数、建立行业标准,形成中小学科技素养教育白皮书等。“我们还将开展城乡学校手拉手活动,今年寒假将举行首届青少年科技素养冬令营,把乡村孩子邀请到北京和上海,与城市的孩子结对参观实验室、科技馆、名校,与科学家、教授面对面。”中国平安品牌宣传部总经理、扶贫办常务副主任陈遥说,冬夏令营将给乡村青少年打开一扇新窗户。在5日的研讨会上,深圳市前海港湾学校、龙华区第二实验小学、东方英文书院分别与河南、广西、甘肃的乡村学校结成对子。

点击进入下一页

平安集团党委副书记孙建一向城乡结对学校授牌。

  “通过科技教育的体系性设计,借鉴国内外科技教育的有益经验,为学生形成积极科技情感、较强科技能力、良好科技态度和优秀品质,为实现孩子们的科技梦打好基础。”顾建军希望,“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能为构建科技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体系积累“中国经验”、打造“中国样本”,

  从最初的的校舍等硬件援建,到之后注重校长老师培训等软实力提升,再到推广“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的智慧升级,中国平安不断创新教育扶贫模式,在探索中沉淀,在沉淀中深耕,将为推动科教扶贫事业,助力国家脱贫攻坚战略取得全面胜利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财经参要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财经参要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 邮箱:g2416238474@163.com 如未与中国财经参要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中国财经参要网 www.yzhfls.com 版权所有 (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财经参要网内容均采集自网络,如有问题请将投诉发送到邮箱g2416238474@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