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受疫情影响不能出门,吴瑧每天至少也要花3个小时在运动上。从小学习舞蹈的她除了日常练舞,还会结合有氧与无氧运动,完成塑形、拉伸。如果一天没有做任何运动,她睡觉都不安稳。
与吴瑧截然不同的李一花则在放假回家后完全失去了锻炼的动力。“懒得动弹”的她没有制定运动计划,“运动太累了,不愿动”。在好友微信步数排行榜里,李一花的头像往往在榜单底部“徘徊”,她坦言:“上一次进入前10名,应该还是在学校的时候。”
而因长时间“葛优瘫”已经胖了6斤的梁琪选择了及时“悬崖勒马”。为了回到原来的体重,她为自己制定了为期1个月的运动计划,并搭配着减脂食谱,每日严格执行。对她来说,锻炼更像是一剂“补救药”,是她每次“对抗长胖带来的罪恶感时”才会搬来的“救兵”。
近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915名高校学生发起关于“宅家运动”情况的调查,发现15.39%被调查者在家期间会严格执行锻炼计划,39.96%选择间歇性完成制定的运动目标,还有44.65%在家很少运动。
追求自律,九成大学生抱有“运动期待”
“宅家”期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李一花偶尔会想起学校操场的一句标语,“每天运动10分钟,幸福生活50年”。中青校媒调查结果显示,89.96%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在家运动很有必要,希望通过运动达到减脂(63.72%)、塑形(69.95%)和缓解身体不适(44.59%)的目的。
就读于河北工程大学的小马早在放假前就规划好了自己的假期:7点起床,在学习前完成半小时的晨跑。但因为疫情的缘故,小马所在的村庄被封锁,她也被要求在家隔离,原本的运动计划成为“镜花水月”。但不甘“Flag就这样倒下”的小马并没有因此放弃锻炼,打起了室内运动的主意。
机缘巧合下,她在网站上刷到了《美丽芭蕾》的教学视频。每天中午,跟着视频里的教练挥动手臂,完成15到30分钟的塑形锻炼,便成了小马除专业课程外的另一门“必修网课”。她对当下的运动状态很是满意:“根据动作难度,运动时间会有所不同,每次练完恰好出汗,强度对我来说刚刚好。”
同样对“利用假期好好锻炼”怀有期待的杨晓,也因学习爵士舞的计划搁浅,开始利用运动App“宅家运动”。来自中北大学的她打算利用考研初试结束后的空档期,“将生活过得更自律一点”,完成减脂计划,疫情结束后以伴娘的身份参加姐姐的婚礼。杨晓计划每天抽出半小时以上的时间完成系统性的锻炼,一周最少坚持4天。
对于浙江海洋大学的施黎来说,健身就像吃饭、睡觉。从初中开始坚持锻炼的他,在去年暑假专门去学习并且考取了AFIA国际私人教练等专业证书,并开始系统地进行健身。疫情期间,除了在室内训练,施黎还在村头没有人去的小树林里发现了新的乐趣。几棵倾斜的树干成了他练倒挂仰卧起坐的器材,笔直的树木则是他练习倒立的辅助物。对于他而言,树林里锻炼就像小时候跑岗子、爬小山、趟水湾一样,是一种玩耍的方式。
调查显示,14.54%的受访大学生“宅家”期间尝试过多种类型的锻炼,选择在家运动的被采访对象中,18.91%倾向于塑形锻炼,10.93%偏爱减脂训练,13.55%喜欢打羽毛球、篮球等运动。
未始即终?近五成大学生没运动还变胖
与大多数同学一样,东北大学2018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王华同样深知运动的重要性。本想趁着假期练出肌肉的他制定了不少“小目标”。“但可惜的是,我的计划永远比行动更加丰富精彩。”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46.18%大学生宅家期间体重增加,34.82%变化不大,19.00%体重减轻。
假期已过去大半,可一到家便不自觉地开启了“懒人模式”的王华不仅增肌的目标没能实现,“撕裂腹肌”更是遥遥无期。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常常让镜前的王华因为自己的自制力太差而陷入自责。
缺乏锻炼成为部分同学“宅家”的常态。网上开学后,橄榄球选修课便成了李一花每周仅有的一次运动机会。体育老师会将学习视频和教学演示文稿发在学习群中,要求每位同学选择一项运动,练习并拍摄视频上交作业。但长时间的缺乏运动,让李一花每次上课时都很吃力,不到一分钟的平板支撑,便会让她心率加快、呼吸不畅。
“上了一天的课太累了,昨天又感觉没睡好,要不今天就不运动了吧。”对于梁琪来说,坚持锻炼需要多个理由,但说服自己休息只需要一个念头。放弃运动的她很快便会瘫在床上,一边吃着零食、水果,一边把活力投入到手机上。“想运动,但懒得动”成了梁琪“思想上运动”的常态。
偷懒所带来的短暂快乐不可持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状态久了,原本1个月的健身计划被拖延至两个月,每到晚上,懒惰所带来的罪恶感就会找上门来。
不仅如此,缺少伙伴的陪伴和互相鼓励,也让坚持运动这件小事变成大难题。在小马眼里,“宅家锻炼”实在是退而求其次的无奈之举。相比室外运动,在家锻炼无法呼吸新鲜的空气,运动效果也因为动作完成度不高而受影响。“有的时候感觉运动没什么效果,就特别打消积极性,越来越不想去做。”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89.18%的受访者在家的运动量低于在校。大学生认为阻碍在家锻炼的因素包括自制力不够(61.09%)、惰性太强(67.43%),此外,运动场地、装备的限制(50.93%)、外界诱惑太多(67.76%)、缺少相对专业的指导(16.50%)、缺少运动伙伴(40.00%)也是影响运动进行的原因。
邵叶雯也深谙“在家运动”的不易。“减肥操有很多踢腿的动作,对场地要求较高。我已经打碎家里两个花瓶了。”具有丰富健身经验的施黎也表示,在家锻炼不像在健身房运动可以掌握运动量,由于运动心率不稳定,运动效果也缺少保障。
柳暗花明,克服内外因素突破“运动瓶颈”
为了克服自己的惰性,杨晓和几位想锻炼的同学一起建了“打卡群”,大家互相监督,在群里“打卡”分享锻炼成果、分享觉得不错的课程。“锻炼完App里会显示运动消耗了多少卡,相当于几个鸡腿或者几块糖等等,用这种形式分享还挺有趣的。”杨晓坦言自己渐渐开始享受锻炼带来的满足感,就像村上春树在随笔中提到的词语“小确幸”一样,这些快乐和幸福虽细微,但却实实在在地让杨晓的生活多了几分亮色。
小马也选择将别人锻炼后收获的成果作为鞭策自己的动力。“我身边就有每天都会锻炼的人。每次看到她们发朋友圈就觉得很佩服,自己也会受感染有了斗志,不想再做咸鱼。”小马说道,“每次想偷懒的时候,就看看自己肚子上的肉,再看看夏天想穿的小裙子。”
除了跟着视频练习动作,小马在平常上网课的时候,也会有意识地拿着手机在屋子里多走动,增加运动量。在学校里的她很少刻意运动,由于学校较大、校车座位少,她常常会选择走路去上课,每次都要走20多分钟,1天下来能走两万多步。宅家之后活动范围缩小,体重的理想值和现实值差距越来越大,她也只能通过锻炼来保持体重。
已在南昌某健身房担任了两年健身教练的李楠建议大家,宅家期间为自己培养一个轻度运动习惯,每天运动15到45分钟,既不用花费太多时间,又有利于身体健康。室内场地有限,可以通过30秒开合跳完成有氧训练,卷腹30秒实现阻力训练,深蹲、平板支撑、高抬腿等运动也是燃脂的有效方式。“另外就是最好购置一块瑜伽垫,不要将床作为锻炼的地点。”李楠提醒道。
“如果练1个礼拜就不练了,那之前1个礼拜的努力也就白费了。”为了更好地坚持,施黎会选择在固定的时间来锻炼,让血糖水平、兴奋度、精力等身体条件达到最佳并形成习惯,以此来减小坚持锻炼的阻力。心情不好的时候,锻炼也常会是施黎的选择,用流汗的方式来让自己转移注意力。“对我来说,锻炼就像看电影,是一种爱好、一种娱乐。”对施黎来说,健身是一场不会亏损的投资,他付出努力和汗水,收获的不止是良好的外型,还有许多意外之喜。
调查显示,58.69%被调查者表示自己将在开学前继续制定锻炼计划,48.09%的大学生有信心严格执行制定的运动安排。
杨晓“宅家健身”的快乐不止于“小确幸”。遇到一些运动量比较小的课程,她还会叫上父母一起运动。“他们俩总偷懒。”杨晓笑着说,但在她眼里,和父母一起锻炼的时光,让家里多了许多欢乐。杨晓的家庭也和大多数家庭一样,家庭互动往往是坐在一起看电视、玩手机,鲜有一起聊天、锻炼这样的互动。但和父母一起锻炼之后,杨晓感到自己和父母的关系更亲密了些,和父母的沟通,就像朋友插科打诨一样轻松。
梁琪也表示自己之后将严格执行自己制定的“塑形计划”,“疫情就快要结束了,所以得抓紧时间瘦下来,我才能美美地去见想见的人啊。”
中国财经参要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财经参要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 邮箱:g2416238474@163.com 如未与中国财经参要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