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零时,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措施将正式解除,这也意味着武汉正式“解封”。昨日上午,深圳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市卫健委主任罗乐宣做客深圳广电集团栏目《民心桥》时表示,武汉来深人员均需要做两次核酸检测,首次要在武汉完成,到深7天后再测一次。
武汉持绿码人员不用隔离但要检测
“解封”后,武汉来深人员是否需要隔离?罗乐宣表示,对武汉持有绿码的市民,不进行隔离,但要做两次核酸检测,首次要求在武汉完成。如果到了深圳发现没做,会进行补测,然后7天之后会再检测一次。
武汉之外,湖北其他地区来深人员暂未有硬性要求,但是对于重点机构,如司法监管场所、精神卫生机构、社会福利和养老机构等,都要求做核酸检测。同时,市卫健委建议从湖北回来的学校师生,如果没有做过核酸检测的,也要做核酸检测。
目前,在深圳做核酸检测是否需要自费?罗乐宣表示,鼓励企业积极引导员工进行核酸检测,原则上是自费,但可以使用医保,实际上自己也不需要花什么钱,更多是医保在承担这一块的费用。如果没有医保就是需要自费。
据悉,武汉人员来粤,应提前注册登录“粤省事”,使用“粤康码”作为广东省内通行凭证,实现“一码通行”,并提前使用“入粤申报”登记目的地等基本信息,其中要申报最近一次的核酸检测情况。
无症状感染者按照确诊病例来管理
连日来,无症状感染者愈发引起关注。截至4月6日24时,全市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24例,其中境外输入13例。
罗乐宣表示,从全国来看,目前各地的无症状感染者比例都不一样,这和地区本身的各种因素有关。
罗乐宣说,目前对无症状感染者的基本观点是:第一,无症状感染者有传染性;第二,传染性从目前现有的情况看不是很强,但是毕竟有传染性。我们对无症状感染者的管理一样是按照确诊病例来做好隔离。目前,深圳无症状感染者轨迹不公布,但一旦核酸检测确诊为阳性,一律收治到市第三人民医院治疗,所有流程按照确诊病人一样来处理,从住院到出院的管理,都全部按照这样的一个要求,转阴后也要隔离14天后才能出来。至于传染性有多强,我们目前正在做这方面的研究。
宝安风险等级调整是因为标准发生变化
4月5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公布最新广东省新冠肺炎疫情风险等级分区分级名单,宝安区疫情风险等级由低风险调整至中风险。
罗乐宣在回答调整的依据时表示,宝安区此次风险等级的调整,是因为标准不同。之前的标准是境外输入或本土其它省市输入的病例,都属于境外输入,而现在其它省市输入和本土产生的病例都归类为本土病例。前几天宝安区沙井有一位市民从湖北回来,而且返深时间已经比较长,所以这例的确诊就算做是本地病例。
罗乐宣说,目前广东省的应急转为二级响应以后,深圳的管控措施还是没有放松的。特别是社区防控、境外口岸的防控。除了检疫卡口按照要求撤销以外,其他的防控措施还是跟随着复工复产工作在同步加强。现在公布或放开的一些社会活动,其实都符合中风险防控的要求。
罗乐宣表示,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我市严密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四早”措施,把好“三道关”,严防疫情社区传播。“第一关”是在全市“两站一场一码头”和陆路交通主干道设立联合检疫卡口,对入深人员进行全面排查。“第二关”是在全市设置了52家发热门诊,对发热患者进行全面核酸检测筛查,并指定全市30家公立医院设置1300多间隔离病房,用以收治疑似病例,确诊后第一时间转送市三院集中治疗。“第三关”是在社区设立“三人小组”,对疫情输入高风险地区来深返深人员逐一落实居家医学观察并进行核酸检测,及时发现潜在感染者。目前,全市已累计进行核酸检测筛查近60万人次。此外,全市组建了24支共500多名公共卫生工作人员的流行病学调查队伍,对每一个确诊病例的活动轨迹、密切接触人员开展周密调查,努力做到不漏一个密切接触者。这些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目前,我市确诊病例中,85%以上为输入型的,包括从湖北及周边省市和境外输入。本地传播病例一直保持在散发状态,部分为家庭聚集性案例。
继续坚持戴口罩和小区体温检测
罗乐宣在节目中认为,目前深圳的整体防控效果比较好,以湖北输入为主的第一波疫情已基本平息,现在主要以境外输入病例为主,目前暂未出现本地社区传播的情况,没有大的疫情反复。
“深圳的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一定效果,与市民的高度社会责任、防护意识是密切相关的。”罗乐宣提醒广大市民,个人的防护意识不能放松、不要麻痹,应该继续坚持戴口罩、少聚集、多通风等,自觉做好个人防护和个人健康管理。市民进出小区进行测温是社区防控的重要措施,现阶段仍要持续一段时间。企事业单位要承担起主体责任,毫不松懈地落实好复工复产防疫措施。
市卫健委对学校复工复学的要求如何?罗乐宣表示,学校复学以后,师生一旦有一个病人被确诊,波及面会比较大,在这方面,要从严把握。
中国财经参要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财经参要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 邮箱:g2416238474@163.com 如未与中国财经参要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