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资讯

工业锈带变成了生活秀带

时间:2020-05-29 11:48:15 来源:

        海鸥、江水、蓝天、花朵、草树,可以坐卧又毫不突兀的木椅长凳,巨大的厂房和高耸的塔吊,浦东陆家嘴的摩天楼与影影绰绰的外滩……新与旧、城市的人文与自然、百年沧桑与摩登时尚,在这里相互交织、相得益彰。

  这里是上海杨浦滨江——百余年前,曾是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重要发源地;40年前,曾是机器轰鸣、装卸繁忙的大型国营企业集聚地;如今,这里是摄影爱好者喜爱的取景地,时尚一族常晒的“网红打卡地”,运动达人慢跑、打球的健身场,父母带着孩子玩耍的游乐园,朋友们漫步聊天的约会处,老人们抚今追昔、感慨巨变的怀旧地……

  杨浦滨江位于黄浦江岸线东端,被称作上海滨水“东大门”。2017年12月,杨浦大桥以西的2.8公里滨江段公共空间对外开放;2019年9月底,杨浦大桥以东2.7公里岸线贯通亮相。

  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调研时,来到杨浦区滨江公共空间杨树浦水厂滨江段,结合视频和多媒体演示听取黄浦江两岸核心区45公里公共空间贯通工程基本情况和杨浦滨江公共空间建设情况汇报。近年来,上海市推动黄浦江两岸贯通及滨江岸线转型工作,杨浦滨江逐渐从以工厂仓库为主的生产岸线转型为以公园绿地为主的生活岸线、生态岸线、景观岸线,昔日的工业锈带变成了生活秀带,为上海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总书记对杨浦区科学改造滨江空间、打造群众公共休闲活动场所的做法表示肯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杨浦滨江是怎么做到的?对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带来怎样的启示?

  

  溯源工业锈带

  创造过工业辉煌、作出过巨大贡献的杨浦滨江,伴随城市转型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工业重镇长出刺眼的“锈斑”

  江水悠悠,斜晖脉脉。“你看这么秀丽的黄浦江景,哪里会想到,这里曾经荒草丛生、锈迹斑斑?”89岁的黄宝妹,平生最爱这江畔风光。当年她所在的上海市国棉十七厂,就在杨浦滨江。上世纪50年代,这位全国纺织战线上的著名劳模,亲身主演谢晋导演的电影《黄宝妹》。

  原上海市国棉十七厂,极有特色的锯齿状老厂房,如今被改建成上海国际时尚中心。在这里,仍可见当年的红砖厂房,能触摸到老上海工业文明的历史年轮。偶尔,黄宝妹会回到工作40多年的老厂房,和老朋友们聚会聊天,重温旧日时光,说说当下的好日子。

  “从没想过,在黄浦江边工作了一辈子,老了老了,还能在这么美的地方散步。更没想到,老厂房会成为景点,时尚又有生活气息。”老人历尽沧桑,见证巨变。

  那是1944年,13岁的黄宝妹听闻上海杨树浦路的裕丰纱厂招童工,半夜搭小舢板横渡黄浦江,摸黑上岸进厂应聘。从此,她的生活就被“锚固”在了杨浦滨江。

  杨浦滨江所在的杨树浦工业区,是上海近代最大的能源供给和工业基地,创造了中国工业史上多项“工业之最”,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文明长廊”。说起这里的历史,黄宝妹如数家珍:新中国成立后,杨浦滨江企业密集,码头、厂房、仓库沿江而立,工业产值曾一度占到上海的1/4,产业工人超过60万人。众多国货名牌诞生于此,上海的城市供水、供电、供气等功能性项目也聚集于此。

  扳着指头,黄宝妹数起当年沿黄浦江排开的一家家工厂及其由来:“我们国棉十七厂以前是裕丰纱厂,往东是定海路桥,有亚细亚火油公司仓库,西面是杨树浦发电厂……”

  那时的杨浦滨江是何景象?“一家家工厂,沿江边形成宽窄不一的条带状分布,城市生活被阻隔在距黄浦江半公里开外的地方。除码头工人装卸原料和产品,我们在车间工作,也是‘临江不见江’。”

  那时的杨浦滨江有多繁忙?“上下班高峰时,杨树浦路的公交车都挤得关不上门,要有专人帮忙推一把,通知司机可以开车了。路两边有很多餐饮店,夜班下班,依然灯火通明。”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伴随城市转型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杨浦滨江不少老厂纷纷关停,一大批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其他地区转移,产业工人由高峰时的60万人降至6万人。一座座工厂大门紧闭,荒草丛生,被废弃的厂房、机器设备锈迹斑斑。

  彼时,黄宝妹所在的原上海市国棉十七厂,迁至苏北地区。“那时看着一家家荒弃的厂房,当年在车间的情形,仿佛就在昨天。”黄宝妹心有戚戚:这条霸住“一线江景”的传统工业锈带,这些体量庞大却远不像上海外滩与南京路的商业大楼或花园洋房般精致的车间、仓库、码头,以及形制各异的生产设施遗存,何去何从?

  留住城市记忆

  强调历史文脉的传承、历史格局的延续、工业遗存的保留,让人们记得住城市历史,成为杨浦滨江改造的基调

  “2002年,杨浦滨江吹响了转型开发的号角。”上海杨浦滨江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左卫东回忆。

  那一年,上海启动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并将其上升为全市重大战略。也是在那一年,上海赢得2010年世界博览会主办权,世博会选址黄浦江畔,江岸沿线原有的仓库、工厂纷纷迁出,留下的工业遗存如何利用,成为上海城市建设开发中面临的新课题。

  从太湖流域田野出发的黄浦江,自西南向东北斜穿上海。全长114公里的河道中,一大半都在中心城区,在上海核心地带呈“S”形蜿蜒盘桓,串连着这座城市的经济重地和人口密集地带。

  在10多年前的上海,尤其是工业企业集中的杨浦区,不少基础设施陈旧,旧房改造任务重,从老工业区向创新型城区转型压力大。在“黄金水岸”边拆旧换新、建高楼大厦,投入少见效快,自会让人心动。

  但专家和城市管理者达成了共识:杨浦滨江最大亮点与最独特优势,就是工业遗存。“在杨浦滨江段,留下了大量工业遗存,有不少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包括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杨树浦水厂,以及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我们要尽可能地把这些历史文化遗存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杨浦区委书记谢坚钢说。

  校园就在杨浦区内的复旦大学和同济大学,先后接受委托开展杨树浦工业带建筑和人文历史调研。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郑时龄、常青等知名教授带领团队走访过很多厂房和厂区,对建筑物的年代、用料、功能等物理质量和风貌质量开展评估。

  通过全方位调查,梳理出有价值的建筑物、构筑物,一些此前不为人熟悉的老建筑,比如建于1927年的毛麻仓库、1913年的明华糖厂、1927年的永安栈房……甚至原上海第一毛条厂和原上海船厂周边的几棵古树,都被列入“附加保护清单”。

  从秦皇岛路码头至定海路桥的杨浦滨江南段地区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2010年启动编制。从面向国际征集方案,到由同济大学立项调研形成政策建议,再到征询专家、当地企业与居民意见等,经过3年数十轮反复修改完善,规划终于在2013年8月敲定。

  这些年,杨浦滨江要吸引哪些项目、产业,因时因势而异,有时强调建设中央商贸区,有时偏重时尚、设计或文化、休闲等产业,有时则强调创建智慧园区、科技创新区。但在将滨江一线打造成开放公共空间、保护近代工业文明历史遗产方面,则始终一致。

  “我们要做的是‘功能调整新发展,还江于民全共享’,强调大开放,而不是大开发,改造策略是‘有限介入、低冲击开发’。”2019年11月,时任杨浦区委书记李跃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强调历史文脉的传承、历史格局的延续、工业遗存的保留,让人们记得住城市历史,成为杨浦滨江改造的基调。经过一次次调研摸底,66幢工业遗存被一一保留下来,总面积超过26万平方米。不只是建于1913年的杨树浦电厂、1883年落成的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水厂杨树浦水厂、建于1934年的杨树浦煤气厂等保存完好的工业遗存,还有单看外表已显得破败不堪的工业建筑。

  上海市黄浦江杨浦段滨江综合开发指挥部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刘安说,对于66幢工业遗存,实行“一幢历史建筑,一个修缮方案,一套修缮策略”,充分查阅每一幢房子的历史档案,然后对照现场的具体情况,“每一次设计前我们都委托第三方,对房屋现状实施勘探、勘察,再委托多家设计单位分析,经过比选吸纳各个方案的长处。”

  用时逾15年,至2017年底,黄浦江两岸从杨浦大桥至徐浦大桥45公里岸线公共空间,终于全部贯通并向公众开放。

  “杨浦滨江公共空间建设,如同经历了一场考古发掘与修复。”上海杨树浦置业公司景观建设项目负责人章琳琳感慨。

  秉持工匠精神

  在“锚固”与“游离”之间,审慎、巧妙地进行加减法设计,既留住工业时代的“锈色肌理”,也呼应新时代美好生活

  杨浦滨江岸线的改造建设,精细程度不亚于一场考古发掘。

  能想象吗?历时半年,设计师和施工团队反复讨论、验证,只为保住两堵墙面、一墙爬山虎。

  那是一家锅炉厂留下的老仓库,房子外立面水泥砂浆已经变黄,满墙层层叠叠的爬山虎,满是岁月的斑驳、厚重。建筑师刘宇扬一见倾心,待到掀掉屋顶,阴暗的老仓库内洒进阳光,又发现“新大陆”:因多年荒废,老仓库里长出很高的杂草,但斑驳的内墙上仍保留着或横或竖的构筑物,几经修复的痕迹清晰可见。置身其中,仿佛能看到数十年前这里热火朝天的生产场面。

  “一定要留住它们!”建筑设计团队达成共识。然而,出于安全考虑墙体需整体加固,建加固墙会影响内墙面保护;采用包钢加固的方法,又会破坏外墙面原有的爬山虎。为此,团队反复探讨各种方案的可行性,最终确定了包钢加固、原生爬山虎再培育的思路,成功保留住两堵墙面。

  如今,再见“两堵墙”,着实让人惊羡:新建横向钢结构与原有仓库结构、红砖墙体共存,爬山虎攀爬的旧痕与新生藤蔓同生,形成了内与外、景观与活动、历史感与未来感的融合。这处颇受景观设计师推崇的“共生构架”,已成为不少市民休闲散步、摄影“打卡”以及举办市集、展览的好去处。

  猫着腰,弓着身,头戴安全帽,逼仄的空间里,一阵“叮叮咣咣”,时而传来“咚”的一声,“又撞头了!”

  这是上海制皂厂旧址,建筑师们在狭小的管道空间里施工作业,将工厂的污水处理池改造成了充满想象的“皂梦空间”:人们可以在半地下的咖啡馆里“坐井观天”,在纵横交错的圆筒状大型输送管道中间享用“肥皂蛋糕”,再通过这些管道去往与肥皂主题有关的博物馆,参加制皂体验活动,也可以在楼顶花园吹着江风闲坐聊天。

  而这背后,除了经常遭遇撞头,建筑师张斌还感受到集体智慧碰撞的“头脑风暴”,“这里几乎每一寸空间都经过精心设计,有来自海内外优秀设计师的同场竞技,不同理念碰撞,也有施工过程中的几经磨合,反复推敲”。

  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有时为了留住一堵残墙、一座不起眼的水泥小屋、一个码头系缆墩,设计和建设团队都不惜气力,反复尝试。

  为再现岸线观景平台栏杆的“锈迹斑驳”,建设团队花了半年时间:先是用各色油漆调色,试验后发现效果不理想;尝试在天然生锈的栏杆上包裹外漆,结果铁锈氧化、锈蚀,既不美观又影响到栏杆的耐久性;找来专业公司帮忙,试用多种油漆,都未能达到理想中“锈”与“不锈”的平衡点……直到最后,他们想到在油漆中掺加锈粉,刷漆后静置到锈粉彻底氧化,再用外漆罩住的办法,才有了今天沉稳耐看的“滨江锈色”。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副主任章明是杨浦滨江岸线南段总设计师,在他看来,岸线改造的具体思路可以概括为“锚固”与“游离”。“锚固”,就是想方设法把一些原本属于这个空间的东西固定下来,留住城市历史文化记忆的根和魂;“游离”,则是从设计细节出发对旧工业场地重新观照,呼应现实生活。

  行走杨浦滨江,这样的加减法设计,这样将历史与当下巧妙融合的锚固、游离,俯拾皆是:以往输送水电的管道被设计成路灯,形成独具特色的水管灯序列;防汛墙大都自然地隐藏于绿坡之下,有些地方却又显露出它的斑驳墙面和厚重墙体,唤起潮汛来袭的记忆;一座座不同时期建设的码头,中间的缝隙并不填平,只是简单搭了钢栈桥连通路径,走在上面,可以感受到不同码头空间的变化、江水的湿气……

  共享生活秀带

  活化利用工业遗存,呈现一段有历史厚度、有城市温度、有社区活力的滨水公共空间,真正还江于民

  两位白发苍苍的退休工人,趴在滨江岸线防汛墙上,看着当年上海船厂的设备设施,交谈着:“我在这里工作过,老早以前是这个样子的……”——每每回想起这一幕,全程参与滨江岸线规划建设的左卫东就不禁感慨:“群众的口碑,就是最好的赞美。”

  在杨浦滨江改造过程中,居住在周边的不少老工人热切地关注着,忍不住忆当年、说典故、提建议。滨江景观带贯通开放,他们便是忠实的观光客,也是自豪的主人翁。驻足闲聊,他们会争相说起滨江岸线的改造转型带给他们的获得感。

  谈起与杨浦滨江岸线的重新相遇,上世纪90年代末从原上海第一毛条厂转岗社区居委会工作的董德娥印象深刻:“岸线开放第一天,我就特意跑来了,和以前又脏又乱的样子完全不同,像‘雨水花园’那里,绿化做得像自然长的野草,钢桥板上镂空刻着我们毛条厂的历史,那样熟悉,那么亲切……”

  杨浦滨江岸线约12万平方米的新建公共绿地,有各类乔木、灌木近百种,总数超过30万株。还有连片的草甸、不规则生长的野花。从“四季花海”到“草长莺飞”,这里不乏整体蓝白色系的绿化设计,也有与城市统一景观绿化不同的自然野趣。

  而在设计之初,围绕种花还是种草,各方意见不一。最终,在2017年率先贯通开放的杨浦大桥以西2.8公里滨江段公共空间,几种关于花草种植的意见都得到采纳,进行试验。那段日子,设计师郭怡妦时常到滨江岸线蹲守,观察不同植物的生长,聆听来往群众对绿化设计的想法,最终发现,那些不经雕琢的自然野趣最受欢迎。

  行走滨江,这样的群众参与在一丝不苟的细节设计里体现:为连接不同的码头,让人在行走中可以直观看到黄浦江水的潮涨潮落,滨江岸线不少路面都铺设了钢格栅。这小小的格栅曾引发不少讨论:格栅做得宽,行走时会卡住鞋跟;做密了,又达不到亲水效果。多大才合适?团队人员穿上高跟鞋反复测试,行走体验。“雨水花园”景观建好后,有群众反映座椅前的格栅孔隙太大,容易造成手机掉落。管理团队连夜整改,在格栅下安装了一层孔隙更密的铁网。

  “在杨浦滨江的建设、改造中,管理者、建设者、普通群众置身同一话语层面,享有同等的表达意见的权利。我们始终从群众的切身感受出发,聚焦群众需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谢坚钢说。

  1883年落成的杨树浦水厂,是此次滨江公共空间贯通的一大难点。时至今日,这座百年水厂仍在生产,为近300万市民供水。水厂安全牵涉千家万户,而滨江贯通后,行人走到厂区周边,给制水安全带来隐患。但杨浦滨江岸线的贯通,又须从水厂经过。

  怎么办?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水厂和设计、建设团队煞费心思,先后提出十几种方案。最终,水厂将源水管向内移动5米,建设团队在距离厂区3.5米的江面架起一座500多米长的亲水栈桥。从桥面到长椅、遮阳亭等,都由方正厚实的木檩条搭成,市民可近距离欣赏古老的水厂建筑:中世纪哥特式古堡风格、由红砖镶砌外墙面的厂房建筑群落,古色古香。

  漫步于杨浦滨江的工业遗存博览带,“老滨江”黄宝妹时常感怀不已。从旧上海时期的白班夜班连轴转,什么苦头都吃,到新中国成立后奋斗打拼,成为全国劳模;从退休后看着那一江“锈带”暗自伤怀,到如今一家人四世同堂、毗邻江景“秀带”幸福生活,“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我很自豪,有幸见证这里几十年来的沧桑巨变!”    

  如今,年近九旬的黄宝妹依然闲不住,时常应邀与杨浦滨江周边的社区党员群众交流谈心,“讲讲自己的初心故事,说说老滨江的发展变迁,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了解我们当年走过的路,打拼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国财经参要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财经参要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 邮箱:g2416238474@163.com 如未与中国财经参要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中国财经参要网 www.yzhfls.com 版权所有 (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财经参要网内容均采集自网络,如有问题请将投诉发送到邮箱g2416238474@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