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越来越多年轻人通过自主、长期、系统的学习,在某些领域成为技术高手、意见领袖等达人。但也有人抱怨,自己抱着学知识的心情,上了不少网课,关注了不少博主,最后却感觉没什么收获。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wenjuan.com)对1007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兴趣和好奇心是受访者学习的最大动机。看教学视频是受访者使用最多的学习途径。53.7%受访者坦言自己的学习长期但不系统。
兴趣和好奇心是受访者学习的最大动机
林菁今年31岁,是一家护肤和彩妆网店的店长,同时也是一名美妆达人。她回忆,刚进网店工作时,自己连化妆品的牌子都认不得几个,“越是不懂我就越好奇,而且我之前也喜欢关注美妆和时尚博主。为了迅速熟悉产品,我仔细整理货架和阅读各种说明书,一有时间就刷各种平台上的美妆产品测评,很快就掌握了基本知识,能从容应对顾客的提问,越来越精通这个领域”。
北京某高校大三学生赵博韬(化名)学的是理科,但对社会学和时事新闻很感兴趣,在短视频平台关注了几个解说社会热点的主播。“这些主播不是那种靠搞笑、发低俗内容吸引眼球的,他们每周才开播一两次,输出的内容比较优质,有参考价值,比如会讲人工智能的影响,以后什么职业可能被取代。虽然不是直接和我的专业相关,但会给我很多启发”。
调查显示,从学习动机上看,出于兴趣和好奇心去学习的受访者最多,比例为58.5%。接下来是工作需要(43.0%)、个人信念(40.0%)和证明自己(38.2%)。受访者的其他学习动机还有:追赶流行(30.8%)、拿证书(26.4%)、生活所迫(26.2%)等。仅1.5%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不学习。
“达人、自媒体要想持续地输出优质内容,必须坚持学习,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真的热爱所研究的领域。”26岁的李雅文在河北石家庄工作,她直言不喜欢一味圈粉赚钱的自媒体。“我经常能分出哪些博主是纯粹营销,哪些是真的对所做的事情感兴趣。作为希望学到东西的粉丝,看到博主满怀热情地钻研自己的领域、认真制作内容,我的学习热情也会提高”。
当下,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丰富,学习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本次调查显示,从学习途径上看,看教学视频(48.5%)是受访者使用最多的途径,然后是看书(47.0%)。受访者还在广泛利用平台和工具学习,如搜索引擎(39.5%)、微信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39.2%)、短视频(39.1%)、贴吧和兴趣社区(31.9%)等。
其他学习渠道还有:报纸、杂志、门户网站等大众媒体(27.8%),报班(26.3%),上学(20.9%)等。
赵博韬表示,学习软件使用时,他一般会在视频网站搜教程看,而想要深入了解社会学方面的知识,他更愿意买这方面的书来读。
李雅文坦言自己很少看书,“我对网络热点感兴趣时,会看一些博主的帖子。如果有不懂的词语和知识点,会去搜索和了解”。
53.7%受访者坦言自己的学习长期但不系统
“我专注力不够,平时工作比较忙,主要通过关注博主和达人、看短视频学东西。”李雅文坦言,她一方面觉得这种碎片化学习比较方便,另一方面也时常感觉收获不大,没有显著提升能力。
“学习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学习可以包括一些带有休闲娱乐性质的活动。狭义的学习,本质上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也是一个需要付出努力的艰苦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被动的娱乐活动。”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李立国指出,网络学习也要符合学习的本质和规律。如果缺乏明确目的,只学习碎片化的东西,不关注知识体系完整性和专业能力的提升,不能持之以恒,就容易浪费大量时间,却感觉没有收获。
调查显示,91.9%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正在某些领域进行长期的学习,其中,53.7%的受访者坦言自己的学习长期但不系统,37.5%的受访者是长期而系统的。
林菁希望能成为一个有更多粉丝的美妆达人,“怎么起步我已经知道了,比如在不同的平台建立账号,坚持更新内容。但光这样还不够,还要去了解粉丝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对于怎么优化自己的内容和传播渠道,我感觉还没有头绪,可能得专门学一下运营知识。我报了这方面的网课,放了半年还没看”。
李立国向记者介绍,哈佛、斯坦福等名校有很多对外开放的课程,给更多人提供了系统学习的机会。但能坚持学到最后,通过严格的考核、拿到证书的学员比例非常低,大部分人只能成为“围观者”。
“利用业余时间,看看小说和文史哲读物、学学插花,也不失为一种提高人文素养、思维能力的方式。不过,想要进行有效的学习,就要树立明确目的,比如提升工作能力、考研、学习某种技能。然后要付出努力,不能半途而废。另外,还要讲究方法,选择符合学习内容和自身情况的方法去学习。”他提醒。
中国财经参要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财经参要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 邮箱:g2416238474@163.com 如未与中国财经参要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