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资讯

APP适老化改造纳入信用是应有之义垃圾分类见成效 物业“三率”已达标

时间:2020-11-27 10:25:38 来源:

      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昨日继续召开,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执法检查组组长李伟作关于检查《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报告提到,本市发动13000多名人大代表对5627个小区、3329个村、11302处公共机构或场所进行了检查。检查发现,垃圾分类成效明显,针对媒体报道的“京城垃圾分类还有三个‘差一点儿’”的问题,及时开展“设桶、盯桶、管桶”行动,推进问题解决,物业管理“三率”目标提前完成。报告还介绍了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并给出相关建议。

  检查

  万名代表开展“三边”检查

  使人大监督工作提质增效

  《报告》提到,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形势下,针对《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这两件关系首都城市治理重要法规的贯彻实施情况开展检查,发动13000多名人大代表对5627个小区、3329个村、11302处公共机构或场所进行了检查。

  这次执法检查中,将“万名代表下基层,全民参与修条例”的立法工作经验向监督工作延伸,开展了“万名代表查‘三边’,垃圾分类带头干”活动。13000多名人大代表通过手机扫码就能把自己的检查结果进行精准反馈。从“身边”到“周边”再到“路边”,检查范围一步步扩展,反馈问题一步步聚焦,检查精准度一步步提高。针对“关键小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边检查、边交办、边督促、边整改,使人大监督工作在实质实效上得到创新提升。

  成效

  开展“设桶、盯桶、管桶”行动

  解决三个“差一点儿”问题

  报告提到,检查发现,5月1日“两条例”实施以来,垃圾分类和物业管理工作稳步推进、阶段见效。“路边”检查的3623个小区中,认为法规实施以来小区环境得到改善的有3506个,占比96.8%。

  具体来说,垃圾分类成效明显。针对媒体报道的“京城垃圾分类还有三个‘差一点儿’”的问题,及时开展“设桶、盯桶、管桶”行动,推进问题解决。目前,本市厨余垃圾分出率已达到19.79%,分出量从条例实施前的309吨/日增长至3946吨/日,增长了11.8倍。分类设施达标率从7%提升到84%,桶站值守率从20%提升到85.19%,其他垃圾减量率达到了31.64%,市民参与率达到了74.12%。“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已风靡京城。

  物业管理“三率”目标提前完成。制定实施了物业管理工作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物业管理“三率”建设时间表。开展了“脏、乱、差”现象和12345投诉重点问题的专项治理,加大了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执法查处和曝光力度。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市区年度物业管理“三率”任务超额完成。截至10月20日,全市新组建业委会393个、物管会4642个,组建率从11.9%提升到71.4%;物业服务覆盖率从64.1%提升到88.6%;党的组织覆盖率从25.2%提升到94.1%。

  问题

  垃圾分类宣传动员还需加强

  “脏、乱、差”现象仍然比较突出

  《报告》提到了存在的问题。垃圾分类方面,垃圾分类的宣传动员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可回收物体系建设还不完善,特别是低值可回收物的回收处理不到位,有的甚至“无处可去”。此外,装修垃圾、大件垃圾的暂存收运和处置设施建设仍然不足。

  物业管理方面,检查发现,业委会、物管会虽然建起来了,但是相关部门对于业委会、物管会如何发挥作用的指导和资源配置还没有跟上。许多业委会、物管会还没有真正参与到社区治理中去,有些物管会成员还不清楚物管会的职责范围和工作方法,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

  此外,“脏、乱、差”现象仍然比较突出。“路边”检查的3623个小区中,反馈存在“楼道堆物、私搭乱建、乱停乱放”问题的小区有1015个,占比28%。最后,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存在支取难、补建难、续筹难的问题,广大业主普遍反映不知道专项维修资金有多少、怎么用、用在哪儿。

  建议

  加快完善法规配套文件

  多措并举推进垃圾源头减量

  针对这些问题,《报告》给出多条意见和建议,首先要加快完善法规配套文件,促进法规全面实施。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要求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作出的配套规定共有16项,目前已经出台14项,再生资源回收管理规范、可回收物目录等2项文件正在制定中。

  物业管理条例要求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作出的配套规定共有7项,目前已经有5项发布了政策指导文件。业委会、物管会委员培训制度、物业服务评估管理办法等2项文件尚未制定。上述文件应按照《北京市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的规定于2021年5月1日前出台。

  生活垃圾管理方面,在加强宣传、源头减量、大件垃圾处置方面提出建议。一是进一步加强宣传发动工作,推动垃圾分类习惯养成。对于仍在观望的居民要开展“敲门行动”,入户上门进行提醒和动员;二是加强部门联动,多措并举推进源头减量。要大力推进“制止餐饮浪费、践行光盘行动”专项活动,积极推进净菜上市,要加强快递、外卖包装治理工作,大力推广可循环使用的快递包装袋;三是破解大件垃圾处置难题,打通低值可回收物产业链。加快落实每个街道应当至少设置一处装修垃圾和大件垃圾暂存点的要求。

  物业管理方面,建议加强业务培训,使业委会、物管会充分发挥作用。加强信息公开,推进专项维修资金的补建和续筹;要进一步规范细化专项维修资金的支取范围和标准,简化工作流程,为业主合理合规地使用资金提供便捷服务等。

  教育

  增加学位179550个 适龄儿童入园率达90% 幼儿园普惠率达87%

  本市学前教育三年成绩单“亮眼”

  昨日,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继续召开。受北京市人民政府委托,北京市教委主任刘宇辉报告关于《北京市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完成情况。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期间,全市共增加学位179550个。截至2020年10月,全市适龄儿童入园率达到90%,“入园难”问题得到基本缓解,普惠率达到87%,无证办园现象基本消除。未来三年学前教育学位需求基本保持稳定,从全市学前教育学位资源总量来看,基本能够满足常住适龄幼儿的入园需求。下一步,将在国际人才社区、使馆区、CBD周边和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等附近重点布局1至2所国际化幼儿园等。

  适龄儿童入园率达90%

  无证办园现象基本消除

  刘宇辉介绍,2018年1月,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北京市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全市适龄儿童入园率达到85%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数占在园幼儿总数的比例)达到80%以上,无证办园现象基本消除等。

  刘宇辉表示,《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任务将于2020年年底前全部完成。截至2020年10月,全市适龄儿童入园率达到90%,“入园难”问题得到基本缓解,普惠率达到87%,无证办园现象基本消除。全市学前教育在入园率、普惠率、无证园治理和规范发展方面实现了预定工作目标。

  全市三年共增加

  学前教育学位179550个

  学位扩增情况方面,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期间,全市共增加学位179550个。其中,连续三年通过实施北京市重要民生实事项目,新建、改建、扩建403所幼儿园,新增学位93140个;各区通过挖潜、鼓励社会力量多种形式办园等方式增加学位35349个;各区通过引导无证园改造提升备案为社区办园点增加学位51061个。

  无证园治理方面,刘宇辉介绍,三年来,市区两级教育行政部门将无证园纳入学前教育工作督查范围并配备专职督学,采取多种方式指导、督导无证园,保障安全运行、逐步规范办园。2017年年底,全市共有1659所无证园。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期间,有197所经过整改审批为民办园,440所经过整改备案为社区办园点,同时取缔了一批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无证园。

  截至2020年10月,全市台账上还有252所无证园,正在整改,均未开园,原在园幼儿已妥善安置。按目前方案,140所将进一步规范审批为民办园或备案为社区办园点,112所因条件确实无法达到办园基本要求,相关区将依法稳妥取缔。

  全市普惠性幼儿园达1989所

  学前教育普惠率87%

  普惠园发展情况方面,刘宇辉介绍,全市采取“以公办园为主,以城镇居住区配套幼儿园委托民办普惠为补充,鼓励民办幼儿园自愿参与”的“转普”工作方案。

  在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发展的过程中,坚持普惠制学前教育政府主导、普惠性幼儿园社会共同举办;坚持普惠制的政策导向,所有办园主体都可以自愿选择办;坚持普惠制不排斥多样性,统筹协调满足多样需求;坚持普惠园有质量,对普惠性幼儿园按照“质量标准统一、补助标准统一、收费标准统一”和“促进教师待遇缩小差距”的政策进行管理。

  截至2020年10月,全市普惠性幼儿园(点)共计1989所,在园幼儿505163人,全市学前教育普惠率达到87%。

  在国际人才社区等附近

  重点布局1至2所国际化幼儿园

  刘宇辉介绍,根据有关数据分析,未来三年学前教育学位需求基本保持稳定。从全市学前教育学位资源总量来看,基本能够满足常住适龄幼儿的入园需求,但仍存在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同时,在国际化人才工作和居住的聚集区,国际化幼儿园和个性化学前教育服务还需要进一步布局。

  刘宇辉表示,下一步本市将进一步优化学前教育资源布局。市区两级政府加大统筹力度,进一步满足入园需求。鼓励各区之间学前教育资源互助共享,统筹用好存量资源。适应首都国际化发展需要,在国际人才社区、使馆区、CBD周边和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等附近重点布局1至2所国际化幼儿园,满足多样化学前教育需求。

  医疗

  院前医疗急救呼叫满足率保持在95%以上

  在昨日继续召开的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上,北京市卫健委副主任张华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关于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提高急救服务能力和水平工作的进展情况。张华说,全市院前医疗急救呼叫满足率保持在95%以上。此外,今年年底前,本市7条地铁线共105站将全部配置AED(自动体外除颤器),计划在2022年年底前实现重点公共场所AED等设施设备全覆盖。

  今年6月,市委市政府印发相关文件,本市计划用三年时间,建成政府举办为主、社会参与为辅,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指挥调度、统一服务规范、统一监督管理、统一保障标准、统一绩效考核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全市急救设施增加到465个、急救车洗消站点增加到21个,负压救护车增加到100辆,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平均反应时间小于12分钟,急救呼叫满足率不低于95%,服务满意率不低于98%。

  张华介绍,经过充分准备,7月28日启动了“两统一”工作,全市院前医疗急救电话统一为“120”,市红十字会紧急救援中心 (以下简称999急救中心)首批20辆救护车、培训合格的126名急救人员纳入120系统统一指挥调度,2021年年底前完成过渡。截至目前,999急救中心纳入120统一指挥调度的车组共出车16512次,日均每车组10次,人员稳定,运行良好。

  在加快急救站点规范化建设方面,今年目前已完成32个急救工作站规范化建设。张华表示,本市考核认证了23个急救培训基地,开展社会培训20余万人次。制定重点公共场所社会急救能力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到2022年年底前实现重点公共场所 AED设施全覆盖,一线工作人员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率达到80%。目前地铁系统已启动AED配置工作,今年年底前7条地铁共105站全部配置AED。

  在全力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急救转运工作方面,全市负压救护车从年初的34辆增加至116辆,发热、疑似和确诊病人全部用负压救护车闭环转运。目前全市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共完成新冠肺炎相关人员转运任务23841人次,为防治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截至目前,全市日常急救服务累计出车41万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0.9%,呼叫满足率维持在95%以上。

  张华说,本市将启动重点公共场所社会急救能力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强社会急救设施设备配置、人员培训、宣传教育等,2022年年底前实现重点公共场所AED等设施设备全覆盖。规范社会急救能力培训体系,统一全市社会急救培训管理体系、统一培训标准,发挥市红十字会、北京急救中心作用,加强社会急救能力培训基地建设,将更多的医疗专业机构纳入培训体系。

  规划

  环球主题公园一期基本完工 明年春季择期开园

  昨日,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继续召开,会议听取《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2035年)》实施情况报告,报告提到,绿心三大建筑明年3月底前将实现主体结构封顶,环球主题公园一期建设基本完工,明年春季择期开园。副中心综合交通枢纽、东六环路入地改造、广渠路东延、“通州堰”分洪体系、路县故城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抓紧推进。地铁22号线(平谷线)即将实现实质性开工建设。

  报告提到,本市有力推动重大工程项目加快建设,确保副中心控规落地、城市框架稳步拉开。完成行政办公区一期“四大四小”及配套设施总建筑规模约109万平方米,行政办公区二期全面开工。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正式开园,绿心三大建筑明年3月底前将实现主体结构封顶。环球主题公园一期建设基本完工,明年春季择期开园。

  市郊铁路副中心线东延、西延,通密线、7号线东延、八通线南延建成通车,副中心综合交通枢纽、东六环路入地改造、广渠路东延、“通州堰”分洪体系、路县故城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抓紧推进。人大附中、北京学校小学部等一批中小学开学招生,友谊医院通州院区正式开诊,东直门医院实现整体东迁。东方厂棚改安置房部分楼座结构封顶,职工周转房顺利入住。通州区与河北省三河、大厂、香河三县市协同发展规划编制完成,52个签约项目全部启动实施,地铁22号线(平谷线)即将实现实质性开工建设,与雄安新区,天津武清、宝坻等地合作不断深化。

  此外,加快推进国家森林公园城市创建,森林覆盖率达到3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9.3平方米,通州将成为全市平原地区首个森林城市。此外,空气质量持续改善,1-10月PM2.5平均浓度为37微克/立方米,好于全市平均水平。

  报告提到,下一步,将扎实有力推动重大政策落地,实现重大项目承接和迁入由点到面的突破。推动国家层面尽快出台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并同步谋划副中心落实意见要求的工作措施。同时,争取市政府各部门更大支持,加快研究出台吸引中心城区产业、企业疏解并落地副中心的政策措施,深化与西城、朝阳、海淀和中关村产业结对机制,推动承接中心城区非首都功能形成显著规模效应。

中国财经参要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财经参要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 邮箱:g2416238474@163.com 如未与中国财经参要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中国财经参要网 www.yzhfls.com 版权所有 (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财经参要网内容均采集自网络,如有问题请将投诉发送到邮箱g2416238474@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