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985相亲局”成为新闻焦点。一些专门向名校毕业生开放的相亲平台,通过建立一套高标准筛选机制,只和被筛出来的那些人恋爱、结婚。
有人认为,985高校的教育背景和爱情毫无关系,以此作为标签,是对其他学校的一种歧视。还有一些文章,如《985相亲局杀死了年轻人的爱情》《985高端相亲局里,会有爱情吗?》等,字里行间也透出一种质疑的态度。
其实,相亲中学历是否重要,一直都是年轻人关注和讨论的话题。我注意到,知乎上有不少类似的提问,很多回复也并不一致。不管怎样,年轻人相亲,都会有一些基本要求,设置一定的选择条件,学历也不可避免成为很多人考虑的因素。
当然,除却学历,还会有其他一些考察条件,比如,身高、颜值、家庭经济等,年轻人也越来越注重“三观”吻合等内在因素。应当说,每个年轻人都会有自己的指标体系,并非只要满足一个指标,相亲任务就算完成。
在一套多元指标体系中,某个指标往往会占据相对主导地位,甚至起到一票否决作用,其他指标也会起到参考和影响作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主导指标,有的人认为人品最重要,有的人属于外貌协会,看不对眼,自然没有兴趣进一步了解对方,有的人将物质条件作为重要指标,其他指标处于相对劣势也可以考虑接受,还有的人虽然主导指标满足了,其他某个指标也可能成为被否定的“短板”……
在婚恋自主、自由的市场上,有标准、有条件,都是正常的。指标多了,自然就要进行挑选、排除,很难说是谁在“歧视”谁,很多时候大家都是带着自己固有的一套成见,在挑三拣四中彼此互相否定。作为一种数据化的指标匹配和筛选机制,“985相亲局”不过是定位于“学霸”层面,将游戏规则缩小在少部分名校生群体范围,学历只是作为入选门槛,谁也不会头脑简单到认为学历匹配就意味着婚姻的绝对幸福。
简单地说,差不多的学历就意味着相同的教育背景,学历相差太大,的确会存在没有共同语言的可能,但这也并不绝对,高学历和低学历结合,婚姻美满的也大有人在,毕竟还有思想观念、家庭背景、职业状况、兴趣爱好等可以匹配的指标。在讲究效率的时代,对于那些主动卷入“985相亲局”的人来说,或许不愿意再去浪费时间考察,设置对等的高学历门槛,可以减少筛选成本,以便快速实现精准匹配。
但是,还有一些人加入“985相亲局”,有着其他功利性目的,自以为通过学历对等,就能维护其“阶层”稳定,乃至为下一代保障上升的可能。这不光是在“秀”优越感,也体现了一种不自信,希望借助于外在的条件加码,给自己寻找一种安全感。
话说回来,相亲都会带有一定的风险性,是对当事人及其亲友团识人、辨人能力的一种考验,看走眼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否则,就不会有分手、离婚的存在,这种风险性并不单单存在于唯名校论的“985相亲局”之中。
揭掉学历的硬性标签,双方都是有性格、有缺点、有偏见的个体,婚姻生活终究是要落到习惯是否合拍、性格是否合适、有没有理解宽容和共情等软性指标,一些隐性指标能否真正匹配,只有通过实际相处才能知根知底,然而,婚姻大抵是一条单行道,待到关系破裂之时,很难走回头路。
俗话说,相识容易相处难。外在简单的数据匹配,往往带有一定的欺骗性,绝对的匹配与合适、完美的爱情和婚姻恐怕仅是童话故事的专属。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婚姻生活也是需要彼此在性格与习惯的矛盾、坎坷之中不断磨合,通过共同努力,甚至是需要彼此做出一些折中,才能达成一致。
此外,相亲中一见钟情、一拍即合的情况,毕竟是少数。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相亲之路漫漫,成功率偏低,大都只能不断上下而求索,在挑挑选选中慢慢地去等待、排除,甚至错过。
这种情况下,给自己的选择范围再划定一个圈子,加个框框,也就意味着可参考的面向必然会变得更加狭窄,如果抱守985高校这个圈子不放,很可能陷入没有选择的困境,到最后演变成自己耽误了自己。
害怕亏待自己、名校情结、绝不将就,可能是时下某些年轻人的一种价值观。然而,对婚姻的绝对讲究,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能力,还夹杂着运气的成分。有负责人说,平台上“挂牌”相亲成功率为30%。这其实也是在暗示,那些剩下70%的大多数群体,恐怕还是得适时跳出圈子,放眼更广阔的世界,才能拥抱更多机会和可能。
中国财经参要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财经参要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 邮箱:g2416238474@163.com 如未与中国财经参要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