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柳叶刀-全球健康》发表了《全球眼健康特邀重大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估计,2020年,全球有11亿人患有未经治疗的视力损害,预计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增至18亿。然而,超过90%的视力丧失可以通过现有的、成本效益较高的干预措施来预防或治疗。报告的共同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院长王宁利在接受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以及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眼部病变甚至致残、致盲的疾病谱也发生了变化。糖尿病、高血压等慢病正在成为我国人民眼部致残、致盲的重要因素。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引起的失明,是我国工作人群中第一位的致盲原因
王宁利向记者介绍说,糖尿病在视觉损害,特别是致盲的“贡献”上超过了其他慢病。在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达到12%~13%,有上亿人,其中超过30%的人会因糖尿病产生视网膜病变,如果发现和干预不及时,甚至可以致残、致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引起的失明,已成为我国工作人群中的第一位致盲原因。随着糖尿病患者逐渐年轻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也不再是老年人专属的疾病,临床发现很多40岁、50岁的病例,这提示我们,患有糖尿病的年轻患者更需注意眼部健康。此外,高血压也是眼部致残致盲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与眼底疾病有关,可以引起视网膜动静脉阻塞、眼底出血。
王宁利强调,慢病引发的各种眼部病变,只要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都可防可控。因此,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他在去年两会上就提交了“将致盲性眼病作为慢病纳入国家慢病的筛查与管理中”的提案,建议把眼底照相纳入国家慢病筛查项目,不要失去防治的窗口期。这一提案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消灭致盲性沙眼是新中国的伟大创举
《全球眼健康特邀重大报告》是对世界卫生组织发起的“视觉2020”行动倡议的总结性报告。“视觉2020”行动是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防盲协会等联合发起,旨在2020年,于全球范围消除主要可避免盲,包括白内障、沙眼、河盲、儿童盲、屈光不正与低视力。
王宁利告诉记者,我国近20年的工作目标是围绕着“视觉2020”行动计划来开展的。主要是集中在如何提高白内障的手术率、如何早防早控、如何干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如何做好新生儿眼病筛查,最终要消灭致盲性沙眼。
“我国每百万人白内障手术在2020年已经超过3000例。比这个数字更重要的是白内障手术的覆盖率,2014年,我国白内障手术的覆盖率已经达到了62%。最新的数据正在统计中,预计会更高。”王宁利说。
他介绍,在新生儿眼病筛查方面,我国建立了新生儿眼病筛查系统,通过既有的妇幼保健系统,提高新生儿的筛查率,现已将0~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覆盖率及视力健康电子档案建立情况已纳入考核体系,且要求0~6岁儿童每年眼保健和视力检查覆盖率达90%。特别是对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防治,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指南,建立联合筛查体系,大幅降低了该病的发病率和重症率。
谈到消灭致盲性沙眼,王宁利十分感慨,他认为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所做出的一项伟大创举,也是中国眼科界和微生物界带给世界的一项贡献。
他回忆说,新中国成立,我国农村地区沙眼患病率几乎达到90%,在当时卫生条件比较好的上海,沙眼患病率也超过50%,所以当时我国有“十人九沙”的说法。沙眼是中国当时排在第一位的致盲性眼病。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党中央就高度关注沙眼的防治工作,组建了两个研究所——病毒研究所和眼科研究所。经过研究,在1956年发现,沙眼是由衣原体引起的,防治措施也很简单,只要注意卫生,用肥皂洗手,分开用毛巾,切断病毒传播源,用广谱抗生素就能治好。之后,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导下,中国开展了近30年的大规模爱国卫生运动和沙眼防治工作,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沙眼已经控制得相当不错了。
2000年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我国活动性沙眼已经低于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标准。2011年,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导下,王宁利教授带领团队开展了为期一年多的名为“最终消灭沙眼”的评估筛查,2014年数据显示,我国活动性沙眼、沙眼性倒睫患病率都远远低于世卫组织确定的5%和0.1%的标准。2015年,在第68届世界卫生大会上,原中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李斌庄严宣布:2014年,中国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根治致盲性沙眼的要求。
“沙眼在中国不再是公共卫生问题,中国作为14亿人口的大国,消灭了致盲性沙眼,这在世界沙眼防治史上是一个伟大的举措。”王宁利评价说。
中国财经参要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财经参要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 邮箱:g2416238474@163.com 如未与中国财经参要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