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散落的午后,魏然独自躺在沙发上,一部偶然发现的喜剧电影《帕丁顿熊》让她笑得前仰后合,心中又颇为感动。“这部电影真不错,快叫闺蜜司梧看看,她一定也会喜欢的。”魏然想罢,便把链接发了出去。但是,后续的回应却让她始料不及。
“没问题,我一会儿就去看!”魏然信以为真,没想到这个“一会儿”意味着无限期。时隔两周,魏然和司梧相遇,当再次聊起这部电影时,看着司梧含糊其辞的样子,魏然的脸拉了下来,“你根本没有看那部电影,是我自作多情了。”气氛尴尬而紧张,一次简单的安利,本是亲密无间的魏然和司梧,却因此心生嫌隙。
何乐是南京某大学法学专业的大三学生,去年给表妹安利高考志愿的经历让他至今耿耿于怀。“我对长三角这边法学专业比较好的高校有一定了解,而且之前已经研究了很久志愿填报,所以当表妹请我帮她选专业的时候,我特别乐意。”但是,最后的结果却给何乐的热情“泼了一盆冷水”,表妹的志愿里并没有选择他力荐的那所南京高校,而是填报了更想去的上海某高校,至于专业,表妹表示只要是文科类专业都能接受。
尽管何乐知道高考志愿关乎人生走向,需要尊重当事人的想法,但自己仍难免有些失望。“以后其他人再请我安利志愿,我是不会答应了,累觉不爱,又不采纳我的建议,又要让我推荐,有什么意义?”
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认可或喜爱某物而乐于推荐给他人,然而这些安利却并不总是以皆大欢喜为结局,安利的成功与失败都是可能发生的结果。无论是关乎一部电影的“小安利”,还是关乎一个高考志愿的“大安利”,对于一部分人而言,失败的安利多少都携带着不解与失落,甚至在沟通中打上了一个略显生硬的问号。
豆瓣小组“安利失败我不服”就集结了这么一群人,小组简介淋漓尽致地阐述了他们的心境,“探讨安利手法,抒发安利失败的伤感,也可以安利一切你想安利的东西……屡败屡战,今天这份安利我一定要卖出去!!!”在这里,数千人寻求安慰、寻找方法、寻觅知音。失败的安利不仅是令自己苦恼的过程,还是鼓励自己继续“强行安利”的动力源泉。“卖出一份安利”的终极目标,道出了这些安利者的内心所愿。“己所欲,施于人”是组内的一句戏谑之语,实际上也是他们的真情吐露。
然而,为什么有人对安利的结果不以为然,有人却与之相反,特别执着,甚至影响了自己的心情呢?对后者来说,安利失败的“低气压”究竟从何而来?
“安利别人”本来是一句戏谑语,现在差不多快成了一种社交,维系关系中的彼此。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发布的《为什么会有人喜欢给别人疯狂“安利”》一文分析,对于安利者而言,成功的安利可以使其“获得群体认同感、满足人际需要,包括包容需要、控制需要、感情需要,并形成好的社会印象”。安利行为尽管看似是一种“利他”,但也潜藏着个体的内在需求。其中的潜台词是“我和你关系好,才把好东西推荐给你”,同时,被安利的一方也能在收到安利时,感受到一种亲密感。
所以说,安利失败则为上述理想状态设置了阻碍,挫败感也悄然萌生。北京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博士高艳老师表示,“安利失败的挫败感,往往就是人际关系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尤其是亲密感和控制感没有得到满足。比如,‘有一种需要,叫做朋友觉得你需要’。一些安利者还可能会因安利失败,而感到自己与别人爱好不同,从而联想到自己与群体不一致,产生自己不受欢迎的认知。”
同时,从“禀赋效应”的角度而言,安利也是一种自我的延伸。根据高艳老师的阐释,“当喜欢的物品被他人拒绝,实际上,这也是对自我的一种拒绝。”人们在安利中赋予了物品中“自我”层面的意义:“自我”没被接纳,这让人太沮丧了,于是强行安利……当安利的佳酿被抛向空中,落下的却可能是一场浸湿自我的缠绵的雨。
研二的浣音是一个动漫迷,热衷于安利动漫,但她善于安利失败后找对方的原因。“那天,我给我表弟安利了特别有趣的动漫《刺客伍六七》,被他直接拒绝,我想我喜欢的动漫不会差啊,又继续强行安利,他还是拒绝……虽然有点失落,但我只能说,哼,好吧,你不懂,不配拥有这么特别的动漫和来自姐姐如此温暖的安利。” 浣音说,当然知道表弟可能是不喜欢这部片子,但这样想想,自己心里好受点。
实际上,安利本可以是一段快乐的分享之旅,针对安利失败带来的挫败感,我们也许可以尝试选择另一扇“心理的窗户”。对此,高艳老师建议,“正确的安利姿势,是分享美好的东西,表达自己的喜爱,同时希望他人也能有所受益,而非控制与强迫。安利失败,其实刚好也是提醒我们,别人与我们的不同,这个世界如此丰富多彩,大家的爱好视野不一样,这是一件多么可贵的事情,我们不必要求对方一定要和自己一样。”
此时请想想,你最近发现了什么有益的东西?谁最需要它?从对方出发,把这份安利发送出去,坦然面对结果,接受多元的世界吧。
中国财经参要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财经参要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 邮箱:g2416238474@163.com 如未与中国财经参要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