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开始,在滨州市沾化区下河乡精品冬枣示范园内,本该在9月中下旬收获的冬枣,却在枣农郭宁的温控大棚内相继成熟,红黄相间的冬枣像一颗颗玛瑙点缀在绿枝间。这是沾化冬枣种植30多年来,首次实现提前2个月上市。
历经30多年发展,从56株庭院枣树到30万亩冬枣园林,沾化冬枣产业年产值超过55亿元,枣农年人均纯收入1.6万元,目前已形成集生产、销售、储藏、物流、加工和旅游等于一体的冬枣产业集群。然而,随着消费需求的不断变化,以及市场经济形势和其他冬枣产区的冲击,作为中国冬枣之乡、冬枣发源地的沾化近年来有种强烈的危机感。如何化危为机?新技术应用、规模化经营、品牌打造,成为助力沾化冬枣产业转型升级的引擎。
“再不改变,‘金饭碗’怕是端不住了”
1994年,下河乡庞家村村民王建军种下5亩冬枣,收获了“第一桶金”3万元。“后来种冬枣的越来越多,枣树病虫害也越来越严重,枣快成熟的时候,整天担心遇到恶劣天气。”王建军开始琢磨换个种植思路,“再不改变,这个‘金饭碗’怕是端不住了。”
经过查阅资料和实地考察学习,2011年,王建军将塑料大棚罩在了自己种的5亩冬枣树上。因为大棚冬枣成熟早、品质好,第二年5亩冬枣卖出了6万元的好价钱。王建军吃到了甜头,将大棚冬枣规模扩大到16亩。如今,下河乡大棚冬枣种植面积达8000余亩,成为沾化首个“全域全大棚”冬枣种植乡镇。
“我一共有14个大棚,今年拿了4个出来进行全面改造升级,不仅从传统的竹竿棚改为了钢架棚,还用上了空气能制温设备。”郭宁说。作为下河乡两届“枣王”,他的枣品质很好,每年都能卖到15元到20元一斤。
郭宁所说的空气能制温设备,通过热泵带动水循环,借助12个出风口实现对棚温的智能控制调节。
“咱这枣树不打药,用的也是有机肥,因为成熟早,前期温度较低,正好错开了病虫害高峰期。”郭宁补充道,在升级的大棚内,空气能制温设备的出风口都被他细心地装上了纱网,防止飞虫进入。
“设施化种植模式,让沾化冬枣30年来首次实现提前2个月采摘上市,此举可以提前抢占市场,单棚年效益预计较往年增加8万元到10万元。”下河乡党委书记李冰说,当地计划今后继续扩大设施化种植规模。
一座座冬枣大棚,让枣农增收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沾化引进全国知名专家团队,建设冬枣暖棚、棉被延熟棚、钢架春棚、普通防雨棚、智能阳光温室5种冬枣大棚。目前,通过示范推广设施栽培技术,可实现由10月上旬集中采摘上市,向6月至11月亚周年供应转变。
在滨州市沾化区下河乡精品冬枣示范园,游客正在采摘大棚冬枣。
规模化发展,枣农有本增收账
早些年,冬枣种植分散,以小农经营方式为主,产品实现标准化、品牌化非常困难,这个局面仅靠当地种植户的单打独斗很难改变。近年来,沾化区开展“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扶持发展“企业+基地”“合作组织+农户”“家庭农场+农户”“党支部+合作社”等适度规模经营模式。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对种植农户进行统一技术标准指导,对冬枣产业链全过程实行标准化管理,确保种植过程的可控性、科学性和追溯性。
“自从成立了启航冬枣专业合作社,村民现场参与专家培训的机会明显增加了。”黄升镇杨家村党支部书记李风昌说。
集约经营的模式,让农资等经营成本下降,杨家村冬枣种植节本30%以上。李风昌告诉记者,最“划算”的一笔账是,无力种枣的老龄村民拿到了土地流转费用,有心种枣的村民则打开了培训学习的窗口,种植观念发生明显转变。
“以前冬枣交易大多在马路市场,既不够规范,也无法满足客户需求。”大高镇三级主任科员罗增华介绍。现在镇上有了集冬枣贸易、筛选、包装、冷藏、物流和电商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交易市场,每年客商们纷至沓来。“我们还有专门的冬枣出口基地——大高镇灰堆刘冬枣示范园,打造高标准冬枣示范园。”罗增华说,果园按标准统一管理、施肥、采收,收购价格每斤比市场高出1.5元。
“因为国内商超竞争激烈,我们开始开拓海外市场,将沾化冬枣出口东南亚国家,2020年以‘零检出’的成绩通过182项农残标准检测出口美国,2023年开始出口欧洲。”沾化区玉华果蔬进出口有限公司董事长牟新安说。如今,沾化冬枣从“翻山越岭”到“漂洋过海”,销往全国各地以及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美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在滨州市沾化区下河乡,枣农正在分拣冬枣。
推动冬枣带“证”上市
“哥,这个‘沾冬2号’的价位和品质都非常好,长远打算,咱还是改良一下品种啊!”冯家镇小蔡村枣农鲁令功说。
“好是挺好,但是新品种娇贵,怕涝怕旱、怕热怕冷,产量还低,最重要的是两年没有收入……”枣农鲁令刚犹豫道。
这是鲁令功最初推广“沾冬2号”时的场景。和鲁令刚一样,很多枣农起初不相信冬枣种植新型化管理,也怕引进新品种后影响产量和收益,导致推广困难重重。
为了让枣农接受新品种,沾化区邀请专家和种植大户到田间地头手把手教,耐心细致地讲解新品种优势。“我在令功哥的带动下种了10亩‘沾冬2号’,去年亩产1200多斤,一斤20元,一亩地收入2万多元,比老品种卖得好多了。”小蔡村枣农蔡元华说。
为了更好地培育扶持品牌,沾化区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冬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给予“三品一标”认证经营主体奖补资金1万—3万元,以品牌化引领产业标准化。在冬枣领域,已认证绿色食品9家、有机农产品7家、无公害农产品4家。同时,大力推行冬枣专用胶带式合格证,出台《沾化区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实施方案》,目前已确定实施主体121个,开具食用农产品合格证36万张,推动沾化冬枣全部带“证”上市。
“下一步,沾化区将充分利用新技术,创新模式,实施‘双增双提’工程,优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加快产业标准化建设,推动沾化冬枣产业生产‘三品一标’,解锁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新密码,让沾化冬枣的品牌越叫越响。”沾化区冬枣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刘登枝说。
中国财经参要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财经参要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 邮箱:g2416238474@163.com 如未与中国财经参要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