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工业区,御风未来试制工厂,2吨级电动垂直起降固定翼载人机M1正进行“精装修”,拟亮相两个多月后的第七届进博会汽车展区。
M1主打城市内、城市间的短途空中出行需求,俗称“打飞的”。8月18日,上海已开通国内首条跨省定点低空载客航线(昆山城航楼—上海浦东机场),以燃油直升机为载体,单程执飞价1600元。但御风未来副总裁岳婷婷觉得小贵。她相信,未来,随着上海“空中出租车”业务规模化铺开,尤其是像M1这样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的大量入场,“飞的”降价空间很大。
御风未来M1
今年2月,同为上海企业的峰飞科技,其自研的5座eVTOL从深圳蛇口直飞珠海九洲港,50公里直线距离仅需20分钟。如果打地面快车,用时2小时,费用约400元。
“今后‘打飞的’的价格,有望与地面快车相当。”岳婷婷说。
峰飞eVTOL完成深圳-珠海跨海跨城飞行
“打飞的”,20分钟400元?这并非毫无依据。记者日前跟随由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市经信委组织的上海低空经济产业采访团,发现从前端的材料供给到后道的产品制造与试验测试,上海低空经济全产业链要素完整集聚,对实现产业规模扩张与成本优势非常有利。
材料端的自主可控,是上海低空经济一张王牌。如御风未来自主研发的M1,复合翼构型,最大载重700公斤,巡航速度达每小时200公里,于去年10月成功首飞,今年1月获我国民航局适航审定受理。M1的复合材料、电动系统、飞控系统三大核心环节均实现国产化,其机身材料近水楼台,来自上海石化的轻质高强碳纤维。
据了解,碳纤维的密度不足钢的四分之一,强度却是钢的7至9倍,且耐腐蚀性出众,可用于航空器的“骨骼”与“皮肤”。上海石化碳纤维事业部总经理李鹏介绍,自2007年领命碳纤维技术攻关后,上海石化十年磨一剑,到2018年,终于成为国内首家突破48K大丝束碳纤维(每束碳纤维大于4.8万根)产业化技术的企业,目前已对接华东无人机基地内多家企业需求。
大丝束碳纤维
“三电”供应链优势,是上海低空经济第二张王牌。在航空器领域,我国与欧美间实力差距客观存在。然而eVTOL之于传统航空器,就好比新能源车之于燃油车。由于eVTOL的产业链与新能源车高度相似,而我国尤其是上海及周边拥有成熟的“三电”(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供应链,将有力支撑我国在航空电动化领域实现弯道超车。
第三张王牌,在于上海敢于拿出稀缺的空域资源,用于测试与应用。2018年,华东无人机基地在政府主导下落地金山区,目前拥有1370平方公里空域,已获批金山—舟山、金山—嵊泗岛、金山—龙华机场等8条无人机物流航线及1平方公里陆上试飞起降点,全方位支持各类小中大型无人机研发、试飞和场景应用测试,累计引进涵盖制造、应用、材料等各类无人机产业链企业38家。
华东无人机基地大金山岛、舟山、嵊泗岛起降点形成黄金三角
顺丰旗下丰羽顺途就是受益者。丰羽顺途于2020年10月在华东无人机基地搭建起无人机物流海岛场景,其中浙江嵊泗与金山之间的海鲜冷链运输航线现已步入常态化运营,由丰舟90型无人机每日执飞约10架次。丰羽顺途上海负责人孙标告诉记者,今年5月,丰羽顺途又完成了从华东无人机基地到龙华机场的首飞验证。这意味着,活海鲜从嵊泗直运上海市民餐桌已具备可行性,全程耗时约3小时。另外,上海还有杨浦城市低空智慧物流配送、徐汇滨江无人机集群表演等开放场景。
丰羽顺途无人机执行海岛物流场景
低空经济是指垂直高度1000米以下、根据需要可延伸至3000米空域,用有人、无人驾驶的低空飞行器进行载人、载货及其他作业的多场景低空飞行经济业态。这条赛道上,上海起了个大早,仅eVTOL领域,来自市经信委数据,上海已集聚全国约50%的eVTOL头部创新企业。
御风未来岳婷婷认为,上海有C919大飞机、ARJ21国产支线飞机,航空产业人才集聚优势明显;上海资本汇聚,便于企业融资;长三角区域经济发达、商贸往来频繁,但交通拥堵,对高效出行需求旺盛。再加上今年7月上海印发《上海市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这些都构成了上海低空经济“有空间可验证测试、有场景可应用示范、有客户可购买使用”的巨大诚意。
据记者了解,目前全国已有5家eVTOL企业首飞成功,除吉利旗下沃飞长空坐标成都之外,其余4家均在上海。上述eVTOL企业最快将在2026年实现适航取证,开启商业化运作。总部在上海的时的科技联合创始人蒋俊做过测算,载人eVTOL规模化运营后,成本可媲美地面专车服务,如从上海浦东新国际博览中心到苏州东方之门,单程100公里,用时25分钟,单人收费300元完全可照入现实。
时的倾转旋翼载人电动飞行器E20
根据上海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到2027年,上海要建立起低空新型航空器研发设计、总装制造、适航检测、商业应用的完整产业体系,核心产业规模达500亿元以上。
中国财经参要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财经参要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 邮箱:g2416238474@163.com 如未与中国财经参要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