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家长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反映,电话手表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学业会造成负面影响,建议教育局禁止中小学生带电话手表等电子产品到学校。
家长的忧心,可以理解。一块“手机化”的电话手表,从视频通话到社交娱乐,多种功能傍身,可下载的App多达数十款,的确容易令孩子沉迷其中,甚至成为部分学生攀比炫耀的“新道具”。正因如此,一些家长隔空“喊话”教育主管部门,希望出台一些禁令,从源头阻断电话手表“进校园”。
但我们不能忽视,电话手表也在许多场景中扮演着“安全守护者”的角色。比如,实时定位、紧急呼叫、即时联络,这些功能为不少家庭,尤其是双职工家庭,提供了安全保障。其实,管理和引导比“一禁了之”更加契合家长的普遍期待。完全“一禁了之”,看似干脆,实则可能切断了亲子之间必要的安全连接。
事实上,教育部早已明确“有限带入校园、禁止进课堂”的手机管理原则,其核心正是“分类管理、疏堵结合”,既维护校园秩序,也尊重实际需求。落实该政策的关键,在于家校之间各尽其责、协同配合,而不是彼此推诿、相互“甩锅”,或依赖政策单向“出手”。
教育主管部门要细化校园智能终端产品管理指引,督导学校落实统一保管、分类管理,避免放任失管或一刀切禁止。家长则应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感”,与孩子共同制定和遵守电话手表的“使用公约”。
电话手表终究只是一件工具。它的利与弊,关键取决于我们是否善用。只有学校、家庭与社会达成共识、同向而行,才能让科技产品真正为成长护航,而不是变成伤害孩子的“电子利刃”。
中国财经参要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财经参要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 邮箱:g2416238474@163.com 如未与中国财经参要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