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国际

莫让“注水”订单透支汽车行业未来

时间:2025-09-30 16:11:07 来源:

  随着“金九银十”到来,汽车行业进入消费旺季。一些车企纷纷晒出“几分钟破万”“一小时破十万”的预售订单,但实际交付却不如人意。比如,某车型此前称小订突破3万辆,但后续月交付量仅为约2000辆;某车型称预售8小时内订单突破2万辆,但后续月交付量约1000辆。这种“注水”订单现象值得警惕。

  车企公布的订单数据通常分为“小订”和“大定”。小订金额低至千元,可随时退款;大定虽需支付万元级定金且不可退,但多数消费者仍享有“犹豫期”。这些数据完全由车企自主公布,缺乏第三方监管。有业内人士透露,有的企业让员工“刷小订”再弃购,只为营造更“亮眼”的预售数字。还有人专门为企业提供“订单包装”服务,甚至形成一条灰色产业链。

  车企沉迷刷订单数据,背后的原因有二。其一,销量即声量,部分车企利用消费者倾向于选择“爆款”的心理,通过制造热销假象来误导消费决策。其二,亮眼的预售数据也是给投资者和股东的“成绩单”,能够在短期内提升资本市场信心,有利于企业提升估值和开展融资。然而,当订单“注水”演变为一种行业风气,那些坚持披露真实数据的企业反而吃亏。

  车企订单“注水”,带来多输结果。对消费者而言,虚假信息干扰了他们的判断,可能选择并不适合自己的产品。从行业来看,若“刷单”比潜心研发产品能更快获得市场,可能会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生态,侵蚀整个行业的创新动力。

  相关现象已引发监管部门的注意。今年9月,工信部等六部门联合启动了为期三个月的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打击包括夸大和虚假宣传在内的违规行为。市场期待构建更透明的监督机制,如推动订单数据与最终车辆上险量、完税证明等指标进行交叉比对,公示真实交付数据。对订单数据长期存在巨大偏差、且无法作出合理解释的企业,进行必要的惩戒。

  汽车行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技术、产品与服务的竞争,而非“数字游戏”。随着消费者日益理性、监管日趋严格,“注水”订单的生存空间必将越来越小。车企若继续沉迷于“小订神话”,终将面临信任崩塌与市场反噬。只有聚焦用户真实需求、持续提升产品力,才能在新能源时代的淘汰赛中脱颖而出。

中国财经参要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财经参要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 邮箱:g2416238474@163.com 如未与中国财经参要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中国财经参要网 www.yzhfls.com 版权所有 (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财经参要网内容均采集自网络,如有问题请将投诉发送到邮箱g2416238474@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