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国际

现场直击丨“我只想拥抱家人”——80多名巴勒斯坦被囚人员获释

时间:2025-10-14 16:15:00 来源:

  13日,随着加沙停火第一阶段协议生效,80多名被以色列囚禁的巴勒斯坦人从贝图尼亚镇的奥弗监狱获释。

  记者一早便守在奥弗监狱旁的一处高地,俯瞰现场。媒体扎堆,当地民众也聚集于此,关注这场引人瞩目的释放活动。

  10月13日,在约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国际红十字会的大巴载着巴勒斯坦获释人员抵达拉姆安拉文化馆(手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赵伟宏 摄

  身边,一群喧闹的少年格外引人注意。他们是附近学校的中学生,因此次释放活动,学校放假两天。记者询问他们的亲人是否在释放之列,他们摇头,但坚定地说:“没有,但他们(获释人员)是我们的同胞,是巴勒斯坦人。”

  孩子们为巴勒斯坦获释人员而高兴,却对和平不抱希望。“犹太人视我们为威胁,他们不会轻易放过我们的。”

  话音未落,一架以军无人机掠过,雪花般的传单飘落,上面写着:“我们随时随地监视着你们。如果你们表示支持或加入任何恐怖组织,将受到拘禁和严厉的惩罚。特此警告!”

  监狱外,以军车辆逡巡。这群激愤的少年用绳索和破布制成的投石器或徒手扔出石子,用尽全身力气,将愤恨掷向以军车辆。

  这是10月13日在约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附近拍摄的奥弗监狱外围(手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赵伟宏 摄

  作为回应,以军数次向人群开火。一人被子弹溅起的石子击中,一名少年膝盖中弹,鲜血直流。同伴像抬起英雄般将他托起,救援人员迅速用担架将他送医。“这种事太常见了,你最好穿上防弹背心和头盔。”一名救援人员对记者说,他们在现场随时准备着救助伤员。

  上午11时40分许,以军押送车辆驶出监狱。近12时30分,国际红十字会的大巴载着获释人员抵达拉姆安拉文化馆。

  铁门后的文化馆内,是翘首以盼的家人。他们踮着脚,攀着铁门,目光焦急。记者正在寻找拍摄位置时,衣角被轻轻拉动。“你可以让一下吗?”身后,9岁的宰娜卜焦急地说。她在等待关押两年多的父亲,“我很想爸爸,但有点记不清他的模样了”。

  宰娜卜和姑姑已等候3个小时。谈及未来,姑姑低声说:“希望和平这次是真的,我们不想再担惊受怕了。”

  当第一个身影走下大巴时,欢呼、掌声与呐喊瞬间引爆现场。门内的亲人热泪盈眶,奋力向前,几乎要冲破铁门。

  10月13日,在约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一名巴勒斯坦女孩等待获释的父亲抵达拉姆安拉文化馆(手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赵伟宏 摄

  宰娜卜的父亲紧紧抱住她和姐姐。当记者试图向他提问时,他眼眶通红地转身:“现在不想说太多,我只想拥抱家人。”

  当第一车获释人员陆续走进文化馆大门,记者在转身的刹那,注意到一个正在啜泣的小男孩。俯身问他为什么哭,他没有回答,只是用含泪的眼睛望着人群,反复地问:“我爸爸呢?我爸爸呢?”

  突然,他激动地向铁门外冲去,瘦小的身影在拥挤的人潮中跌跌撞撞,几乎被淹没。终于,他见到了日思夜想的父亲。当父亲将他高高举起,他欢欣的脸上热泪流淌。

  穆罕默德·德拉戈马从未被法院定罪,却在以色列监狱里耗去了整整9年光阴。他抱着3个孩子,神情平静得令人心碎。“监狱里和转运时受的苦,你们无法想象。”他抬起手腕,长时间戴手铐留下的红印,清晰可见。

  馆外,一辆轿车里,几位女性脸上泪痕未干。她们的家人未被释放,据说已被送至埃及,或会遣返巴勒斯坦,或将流放他国。

  亲人们终于归来,可他们的国,又在何方?

中国财经参要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财经参要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 邮箱:g2416238474@163.com 如未与中国财经参要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中国财经参要网 www.yzhfls.com 版权所有 (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财经参要网内容均采集自网络,如有问题请将投诉发送到邮箱g2416238474@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