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国际

年轻人亲近传统文化需要更多破局之道

时间:2025-10-14 16:23:23 来源:

  近年来,除了常规的观光打卡,一些历史名城悄然掀起一股新风尚,洛阳导游转型带“历史名人墓地一日游”,这种看似小众另类的“上坟游”正悄然在年轻人中流行,为他们亲近传统文化打开了一扇独特的大门。年轻人给曹操墓留止痛药、在武侯墓写“海晏河清”的祝福,用充满生活气息的方式,将课本里的历史人物变成可倾诉的精神挚友。这背后是当代年轻人对传统文化认知的根本转变:他们拒绝僵化的说教与单向输出,渴望用互动与共情,让传统文化生动地活在当下。

  “上坟游”的兴起,折射出年轻人开始从传统文化的旁观者转变成参与者。过去,传统文化常被贴上厚重刻板、束之高阁的标签,多以教科书里的文字符号、博物馆里的静态文物展品形式存在,自带一种距离感。而“上坟游”恰恰打破了这种距离感,这种不沉重、有温度的连接,让年轻人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变成主动的情感投入者。

  “上坟游”不仅是一场文化打卡,也是年轻人应对快节奏生活的心灵疗愈。在学业与工作的压力下,追逐流量明星、奔赴喧闹演唱会往往难以带来内心平静,而与“永驻史册的偶像”对话,却能提供独特的精神出口。但“上坟游”的兴起只是契机与起点,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探索更多元、更深入的路径支撑。让年轻人持续走近传统文化,关键要抓住共情、体验、创造、社群四大核心。

  以共情思维搭建与传统文化的情感桥梁,是亲近它的第一步。“上坟游”的魅力,正在于年轻人用“在李煜墓前落泪、在杜甫墓前神游”的方式,与历史人物建立了跨越时空的情感联结。当传统文化从冰冷的知识变成可触摸、可感知的情感载体,自然能引发年轻人的共鸣,让他们主动走近而非被动接受。

  沉浸式体验则能让传统文化更容易被感知。“上坟游”中,年轻人在墓前静坐、留言,本质上是一种沉浸式的历史对话。这种体验可以进一步拓展:博物馆可推出角色代入活动,让年轻人穿上汉服扮演古人,参与“科举考试”;景区可开发诗词实景游,在李白放歌的敬亭山、杜甫登临的岳阳楼,让年轻人循着诗句打卡,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让每一处遗址都成为活课堂。

  鼓励年轻人成为文化转译者,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关键。他们能用短视频、剧本杀解读历史故事,这种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结合的创造力,正是传统文化焕新的核心动力。社会应给予更多包容与支持,比如设立创意基金,让年轻人的巧思转化为相应的文创产品与特色活动。当年轻人从“文化受众”转变为“文化创造者”,传统文化便有了在新时代流转的活力。

  此外,搭建“同好社群”能让亲近传统文化的热情持续发酵。社群的力量能让个体体验变成群体记忆。线上开展古籍共读、历史辩论,线下组织传统手艺工坊、访古研学,让志同道合的年轻人聚在一起,在交流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在互动中延续这份热爱。

  “上坟游”只是一个起点,它背后是年轻人对精神共鸣的渴望,对传统文化根脉的追寻。当我们以共情为纽带、以体验为载体、以创造为动力、以社群为支撑,就能为年轻人搭建起更多亲近传统文化的桥梁。当年轻人不再是文化的旁观者,而是参与者、创造者,古老文明的火种必将在新时代焕发更加耀眼的光芒。

中国财经参要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财经参要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 邮箱:g2416238474@163.com 如未与中国财经参要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中国财经参要网 www.yzhfls.com 版权所有 (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财经参要网内容均采集自网络,如有问题请将投诉发送到邮箱g2416238474@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