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常住人口突破2000万,四川成都成为继重庆、上海、北京之后,我国第四个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的城市。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成都市常住人口达2093.8万人。这一数据较11年前增加了581.9万人,占四川全省人口约25%。
人从何处来?
首先,越来越多高学历人才选择来到这里。过去10年,在成都新增的近600万人中,大学学历人口达535万人,占总人口的25.6%,比10年前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
其次,成都是四川“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中的“主干”,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极核。这样的背景更有利于成都不断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吸引产业和人口加速聚集。
此外,从“两山夹一城”到“一山连两翼”,成都通过实施“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战略,差异化调整城市功能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口变化。例如,成都东部新区人口规划为160万,天府新区规划人口为580万至630万,相当于再造一个“新成都”。
城市是在人口聚集和经济发展中不断壮大的,人口的增长意味着劳动力的丰沛,这是激发成都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必不可少的因素。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成都15岁至59岁人口占总人口的68.74%。“新增人口结构趋于年轻化,带动2020年成都城市户籍人口老龄化率较2016年下降0.68个百分点,从而让这座拥有3500多年文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显得更‘年轻’、更‘健康’。”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首席执行官、首席战略顾问汤继强说。
成都对人才有着强大的“吸附力”。从2017年出台“成都人才新政12条”到2020年9月出台“成都人才新政2.0版”,不断更新迭代的人才政策让成都人才总量达到556.3万人,位居全国第四位。
“我的老家在安徽省淮南市,7年前来到成都,原本是想学习调酒回老家开店,现在我在中英人寿成都分公司工作。我最终决定留下来是因为这座城市很宜居,能让人看到希望。”中英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员工李晓倩说。
成都的经济发展确实给人欣欣向荣的感受。2020年,成都经济总量占四川比重达36.5%,占四川四分之一人口的成都贡献了全省三分之一的GDP。
成都规划建设了12个产业生态圈和66个产业功能区,加快构建支柱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梯度发展培育,先进生产性服务业融合赋能的现代化产业体系。2010年到2020年10年间,成都GDP排名从全国第13名跃升至第7名。
人口的庞大总量和快速增长有力促进了消费需求增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也加剧了人口与社会资源配置、人口与自然资源开发间的矛盾。
“为缓解这一矛盾,成都一方面抓住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契机,从顶层设计、城市空间布局、产业调整等方面做好科学规划。另一方面,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不断完善区域内医疗、教育、交通等资源的合理配置。”汤继强说。
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宾建议,成都可以借鉴东京、伦敦、巴黎等世界超大城市的经验,以大都市区理念为引领,建立与大都市区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方式和城市管理体制。
也有一种担忧,成都的发展会形成“一城独大”的局面,其虹吸效应会影响周边城市的发展。
对此,汤继强说:“所谓‘虹吸效应’并不是问题的本质。经济发展一直存在动态博弈,从长远角度看,重点城市能够发挥支点作用,撬动更大范围地区的发展。”
近年来,四川明确把加快成(成都)德(德阳)眉(眉山)资(资阳)同城化发展作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先手棋”,这是建设成都都市圈、辐射带动周边、促进区域发展的客观需要。到2022年,除了“区域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7万亿元”这一量化指标外,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还将实现“基础设施一体化程度显著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基本消除”等目标。
四川省统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智说:“成都在人口城镇化和区域聚集过程中,各项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区域文化不断碰撞融合,这是一座新兴城市进军世界级城市的姿态。”这种姿态代表了成都发展方向,也带来了人口的聚集。
中国财经参要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财经参要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 邮箱:g2416238474@163.com 如未与中国财经参要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