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发展

产业变革催生合作机遇 中国与东盟国家持续加强汽车领域合作

时间:2023-09-21 14:21:29 来源:

  9月19日,为期4天的第二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以下简称东博会)在广西南宁闭幕。本届东博会共举办70多场经贸促进活动,签约项目总投资额超4800亿元。

  今年是东博会创办的第二十个年头,历经20年的发展,中国—东盟博览会已成为双方重要的开放合作平台,在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东盟自贸协定以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全面生效等利好因素的推动下,中国-东盟双边经贸增长红利加快释放。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中国已连续13年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而东盟也已连续三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23年以来,东盟继续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今年上半年,中国与东盟贸易总值3.08万亿元,同比增长5.4%,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5.3%。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应运兴起,中国-东盟汽车贸易和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双方汽车产业合作引人瞩目并已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

  作为第20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重要活动之一,9月17日-18日,2023中国(南宁)-东盟汽车产业合作发展论坛在广西南宁召开。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会长张少刚表示,东盟经济动能强,发展潜力大,是全球重要的生产基地和消费市场。今年恰逢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倡议提出10周年。10年来,双边经贸持续提质升级,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成果丰硕,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数字经济、绿色产业合作方兴未艾,呈现出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合作新格局。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安铁成则表示,近年来,东盟国家积极推动汽车电动化,新能源汽车消费需求持续上升,市场潜力巨大。中国车企着眼当前发展机遇,开拓布局东盟市场,凭借在智能化、电动化等方面优势,中国汽车赢得越来越多东盟国家消费者的青睐,东盟已成为中国汽车“走出去”的重要目的地。

  马来西亚投资发展局副首席执行官林美敏介绍,在马来西亚的多元化产业格局中,电子电器和石油排在前两位,其中,电子电器占比达50%。目前,马来西亚正在大力发展电动汽车、绿色科技和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这为中国汽车提供了发展机会。

  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1-7月,我国向东盟出口新能源载人和载货汽车、客车及牵引汽车161154辆,同比增长150.94%,出口额达到16.23亿美元,同比增长444.50%。

  相关数据显示,东盟人口基数庞大,目前总人口规模超6.6亿,是现今世界第七大汽车消费市场。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为中国汽车品牌在东南亚地区的开局奠定了信任基础,并将成为中国汽车品牌出海的又一个新支点。

  此外,RCEP将大幅降低区域内汽车零部件流通成本,促进亚洲汽车产业链进一步聚集,推动区域内汽车产业链的整合。伴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3.0版升级谈判启动,有望进一步降低汽车等重点产品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将为中国与东盟汽车产业经贸合作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

  岚图汽车CEO卢放表示,新能源汽车在东盟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东盟经济的蓬勃活力,也与全球能源革命、互联网革命和智能革命息息相关。顺应时代大潮,东盟国家政府密集出台绿色产业新政,减免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进口关税,为消费者提供购车补贴、减免消费税并积极扩大充电设施网络建设,吸引中国品牌出口产品、投资建厂。

  零跑创始人、董事长、CEO朱江明表示,东盟国家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潜力巨大,目前零跑汽车正在积极进行东南亚市场右舵车型的研发和相关认证工作,并计划逐步拓展在东南亚市场的布局,给当地用户带来智能出行的全新体验。

  新能源汽车在东盟国家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充电基础设施缺口大。充电桩作为重要的补能方式,核心产业链包括了上游零部件,中游整桩及运营以及下游整车等环节。

  能链智电副总裁于翔表示,伴随国家高质量落实RCEP协定,中国品牌加速走向东盟,双方在产业供应链融合,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多领域展开深度合作。目前,国内充电桩产业已发展出成熟的供应链生态,具有明显的品质及价格优势。据麦肯锡预测,东盟市场需要9.5万个公共交流充电点和4万个直流充电点,以支持2030年的电动汽车数量。

  业内人士表示,中国车企要想在东盟市场有更好发展,在RCEP框架内,车企要根据目的国的现实情况、工业化进程,推进本地化发展,联手打造安全、稳定的本地化产业链,进而提升整体竞争力。

中国财经参要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财经参要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 邮箱:g2416238474@163.com 如未与中国财经参要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中国财经参要网 www.yzhfls.com 版权所有 (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财经参要网内容均采集自网络,如有问题请将投诉发送到邮箱g2416238474@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