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费刷课”“宁刷不上”……如今,针对大学生上网课的讨论越来越多。在一些大学生“应付式刷课”的背后,是不少时间冗长、内容乏味、考核死板的“低质网课”横行校园,不少大学教师和专业人士也在讨论、反思大学中的网络课程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网课可以代替老师的正常教学吗?大学教师应当如何设置、安排线上线下课程的比例?线上课程应当如何保证教学质量?近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了多位大学教师和专家,共同探讨网课的正确打开方式。
网课不是扔给学生一个图书馆,让学生随便看
如今,我国相关平台上线慕课数量已增至3.2万门,学习人数达4.9亿人次,在校生1.4亿人次获得慕课学分。线上教学的体量巨大,也在日常教学中越来越有存在感。网络课程究竟应当承担什么角色?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郭文革长期研究网络教育,她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人们通常把网络课程和面授课程看作两大类课程,其实,就像面授课程也有优劣中差一样,网络课程也分很多不同的形式,以录播视频为主的大规模在线课程,实际上更像是一个“视频阅读”行为,而不是一种课程教学行为。
郭文革表示,如今常见的网络课程,其开发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录制“视频教学资源”,没有或者仅设计少量的交互教学活动。这类课程本质上是一种数字化的“读物”。没有对教学过程的管理和及时的检查、反馈与评价,只提供“读物”不会自动带来有效的教学过程。“我们不能扔给学生一个图书馆,告诉学生‘你随便看吧’。”郭文革说。在她看来,正因为如此,大多数“以教学资源为主”的网络课程,学生的参与度都比较低,网络教学质量不高。
郭文革表示,在明确了“讲授视频”只是一种数字化“读物”的前提下,大学老师在给学生安排网络课程学习任务时,就需要考虑合理的学习负担,像指出阅读的重点章节那样,指明要看哪一个视频的哪一段内容,并配套设计视频阅读报告、用思维导图提炼内容结构等一系列“数字化写作”活动,这样才能对学生看“视频”的效果进行个性化的检查和评估,从而构建出一个动态、连续的学习过程,这才是优秀的在线课程应该有的样子。
除此之外,郭文革指出,其实还有一类“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网络课程,这种网课中,老师基本上不录视频,而是像课堂教学中选择优秀教材一样,精心选择、裁剪互联网上的优秀视频资源,然后依托教学平台和网络交流工具,精心设计一系列师生/生生交互的“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评价方案。
这类网络课程要求老师从学生的视角出发,为学生设计一个学习路线,安排在线学习任务,并依靠对每一项教学活动的及时评价与反馈,引领学习者阅读和使用各类“教学资源”,完成各类学习任务。国外有研究表明,这种小班制、高交互的网络课程,学生完成率高,学习质量有时候甚至比普通面授课程还要高。
“当然,这需要老师们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课程设计和准备,在教学过程中以评价作为管理手段,及时为学生提供反馈。一门高质量的在线课程,教师投入的工作量比传统课堂教学要大得多。这是一种很难‘刷’过的网络课程。”郭文革说。
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逐步变得普遍化的今天,成功的混合式课堂离不开老师们大量的思考、实践和探索。
张恒(化名)是北京市某高校的教师,今年是他第三年开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3年间,他一直监控着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反馈。
“第一年做混合式教学时,我对于混合教学的理解比较片面,一学期下来,班里的同学也不是很适应。单就成绩而言,第一学期同学们的学习成绩略显下降。”张恒坦言。
第二年,按照混合教学的教学特点和规律,张恒对教学大纲和教案全部做了重新设计。结果,教学效果开始显现,第二年同学们的成绩优于以往任何一年,之后,他就按照这个模式一直延续下来。
“我们学校对混合教学的老师是给予双倍工作量奖励的。说实话,学校这个奖励工作量真不是白给的,我发现自己真的要做双倍的活儿。这门课我本来已经讲十几年了,为了做混合式教学,累积了十几年的东西全部被颠覆了。”张恒说。
网课如何管理?要在数量、学分上控制
如今,海量的线上课程充斥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如何为学生们筛选、规划、设计课程,成为不少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2020年11月,教育部推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共计5118门,其中包括1875门线上一流课程、728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463门线下一流课程、868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和184门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在这五大“金课”中,面向高校和社会学习者开放的线上一流课程,即精品慕课最为大家所熟知。
这一举动在质量上推动了线上课程进步和发展。但是,仅有高质量的课程还不够,好的教学安排,严格的管理措施,才能真正让这些“金课”发光。
高琪(化名)是北京市某高校的教务处教师,她表示,为保证课程质量,从网络课程的选择上,学校大部分引进的是几大知名网络慕课平台的课程。
其次,在引进课程之后,学校会按照自身的师资情况和学科特点进行分类。高琪表示,“一类网课是有相关学科背景的老师,学校就会配备线下的辅导教师,在课程基础上进行答疑和拓展讲座,开设混合型课堂。还有一种纯网课,这种课我们是严格控制开设和选课数量的,学生选择纯网课最多不能超过一个学分。”
“还有一些课程,通过学校评估没有专门开设课程的必要,但是值得学习,我们会作为学习资源向同学们开放,同学们可以自愿观看,但不作为公选课。”高琪说。
为避免大学生出现刷课情况,高琪表示,作为教务部门,她和同事们除了在慎重引进课程、严格管理学分、配备线下教师等方面下功夫以外,还会对进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老师们进行严格的审批制度。
“即使已经开设了混合课程,每学期仍要重新评估。这样避免发生有些老师通过线上课程而‘偷懒’的情况。”高琪说。
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行动,在网课管理上下功夫。
安徽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崔光磊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在线教育的发展,近年来学校也在不断完善管理线上课程的方法。除了通过技术手段在后台全天候监测学生的线上课程异常行为、从严处罚之外,学校还在逐步完善线上课程,特别是在线通识课的准入制度。
“课后,学校还开展相应的督导和评价制度。在课程考核中,如果有学生们负面评价比较突出,或者考核出现种种问题的课程,我们就会立即叫停。”崔光磊说。
面向未来,网课不能替代线下教学
如今,大学生刷课问题成为了网络和众多媒体关注的焦点。这个因在线教育催生的新问题,也让不少老师开始思考线上和线下课程的关系。
在崔光磊看来,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依然是永远的王道。
“刷课的问题看似是‘线上’惹的祸,但事实上如果一门课的质量不行,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会有‘刷课’的现象发生。”崔光磊说。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线教育为保障正常教学秩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更是让不少学校加速进入了信息化教学时代。那么,学校和老师应当如何看待线上教育,应对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呢?
崔光磊表示,线上课程应充分发挥线上的长处,但不能替代线下教学。“线上的特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可以反复观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普通学生和名校学生之间的差距,但是线上缺少了老师和同学之间个性化的互动。大学除了教书还要育人,课堂的灵魂还是要老师和学生面对面才能建立起来。”
在2020年年底的一次会议上,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钟秉林表示,在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可能要成为学校教育的新常态。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构建线上线下教学相融合的新常态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结果导向,根据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跟踪,来反向设计我们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相关的教学研究工作,教学评估工作以及学校的教学督导工作都要与时俱进,要能够适应这样一个发展趋势。”钟秉林说。
此外,钟秉林强调,教师的育人功能一定要强化。
“有人推测过些年一些传统的学校要消亡,有些教师可能要失业。我们的信息技术,比如人工智能在某些问题的解决方面已经远远超过人类。在这个背景下,难道我们教师就要失业了吗?我觉得这属于炒作。”钟秉林说。
钟秉林表示,越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越要提高教学能力。“比如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比如和学生在一起开展互动教育,这些只能提高,不能削弱。”
中国财经参要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财经参要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 邮箱:g2416238474@163.com 如未与中国财经参要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