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号码用了5年多,只因手机尾号的3个“0”,就在未被告知的情况下悄然变成所谓的“靓号”?想要办理携号转网,却因为《靓号协议》未到期而无法办理,如坚持携号转网,必须缴纳一定额度的违约金?近日,市民何先生向记者反映了自己的苦恼,他感叹:联通转号太难!
一般而言,携号转网的操作并不复杂,在线下营业厅就可以办理完成。而何先生却因“企业号”和“靓号”的身份,原本简单的流程却变得困难重重。
消费者反映的情况是否属实?突如其来的“被靓号”是怎么回事?“携号转网”为何这么难?带着一系列问题,记者展开了走访和调查。
只因尾号三个0,号码突然“被靓号”
“号码用了4年多,压根不知道什么时候成了‘靓号’,也不知道跟谁签了所谓的协议。”谈及最近的遭遇,长沙联通用户何先生疑惑不解。
2017年1月,何先生在单位的统一办理下,开通了尾号为9000的手机号码,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网络信号和工作等问题使他产生了携号转网和过户到个人的想法。今年10月底,何先生突然发现自己的手机无法正常通话和上网,他马上来到附近的一家联通营业厅咨询。经工作人员查验后发现,何先生的手机卡由于老化损坏需要更换。
几经辗转,跑了几个营业厅,何先生才将手机卡补好,但当他向营业厅工作人员提出要办理过户和携号转网的业务时,却被告知过户需要预存2000元话费,且无法办理携号转网。因为除了套餐协议,还有一个5年的《靓号协议》,签署日期到2022年1月。
“协议在哪?跟谁签的?总要有东西能够证明,可他们却拿不出。”何先生告诉记者,今年2月他曾联系联通客服人员,客服表示没有纸质受理单,但已经向相关部门反馈,后期将有工作人员来电,可如今事情已过去9个多月,何先生依然没有接到回复电话。
几次协商没有结果,何先生非常无奈,而且如果坚持携号转网,还需要支付剩余月份的违约金,对于消费者来说确实难以接受。
《靓号协议》造成转网难,线上投诉超7000条
“携号转网”有多难?长沙何先生的遭遇颇具代表性。而这种关于“靓号”的争议,已不是个案。
“莫名其妙没有经过同意就开通靓号,要求携号转网,多次推脱不配合处理。”
“客服反馈如果想销户可以,如果想携号转网必须支付违约金,商家没告知协议内容,后果却需要消费者承担。”
……
记者在新浪黑猫投诉平台上看到,关于携号转网的投诉有7000多条,而因为《靓号协议》而造成无法携号转网的投诉则有300多条。
《靓号协议》究竟是否存在呢?记者随即拨通了联通客服电话10010,并向中国联通长沙分公司继续求证。一位客服人员说,用户前期入网的时候,应该是签署过优质号码协议的。但协议通常情况下只能由签署用户本人进行查阅,并且还要经过公司的审批流程,因而不便向记者展示。针对何先生的情况,他们目前已进行登记,将在48小时内进行处理,而目前距离前次通话已超过48小时,记者仍然未收到回复。
2019年11月底,国内三大运营商联合推出携号转网服务,但对于“靓号”有明确的使用要求,如签署捆绑长期“最低消费套餐”、提前预缴话费等,且规定了一定年限不许转出。而工信部《携号转网服务管理规定》明确要求,在携号转网服务过程中,任何运营商不得以不正当理由拒绝、拖延,且不得对携号转网设置障碍。
“靓号”谁来定?拒绝或阻挠办理业务可申诉
什么是“靓号”?通俗来说就是序列有规律或者数字寓意吉祥的号码。据一位运营商工作人员解释,“靓号”会由公司内部系统根据号码的连号或者顺序排列程度,被分为不同等级,等级不同,预存话费、资费套餐和在网时间等使用条件也有所不同。但排列具体如何划分等级,该工作人员表示并不清楚。
记者查询发现,除了号码中有“000”“8888”“1111”这样有规律排列数字外,诸如“3636”“4349”等排列的数字也被算作“靓号”。但目前行政主管部门并未有“靓号”相关定义。
湖南某律师事务所李律师表示,从合同履约角度来看,“携号转网”用户有责任履行协议,运营商也有权利在提前解约时要求用户支付一定的违约金。但反过来看,《靓号协议》本身就存在不合理之处,协议中存在过分限制消费者权利的条款,应当在签订协议时尽到足以引起消费者注意的提醒义务。
如何解决“靓号”无法携号转网的问题?记者拨打了工信部12381公共服务电话,平台服务人员表示,如遇运营商以“靓号”名义拒绝或阻挠办理过户等相关业务,可先拨打运营商客服热线投诉,如对电信业务经营者处理结果不满意或在15日内未收到答复的消费者,可向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进行申诉,受理中心在收到全部申诉材料之日起30日内将作出答复。
“不管使用的号码是电信、移动还是联通,都可以进行申诉,电话是所在区号+12300。”服务人员称,如果申诉受理中心没有调解成功,用户可以继续向所在省份的通信管理局进行反映。
“毕竟号码使用了这么多年,要是不能过户和转网,就要销户换号。”何先生期盼自己手机号码过户和携号转网的问题能尽快解决。记者也将继续关注该事件的处理结果。
中国财经参要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财经参要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 邮箱:g2416238474@163.com 如未与中国财经参要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