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加强对受疫情持续影响行业企业的金融支持”有关工作情况,并答记者问。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副司长朱兆文在会上表示,今年以来,金融支持受疫情持续影响的行业、企业的力度不断加大,个体工商户等普惠小微群体实现了健康发展。
精准施策支持市场主体
今年以来,人民银行有针对性地围绕市场主体发力,加强对受疫情持续影响的行业、企业的金融支持,取得了明显成效。
更加注重保持信贷的平稳增长、合理适度。4月末,包括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在内的各类市场主体贷款余额118.4万亿元,同比增长13.6%,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稳步恢复、稳中加固、稳中向好。
更加注重加强对受疫情持续影响重点行业企业的精准支持。例如,创新政银企对接机制,重点加强对外贸、文旅、线下销售、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等行业的金融支持。4月末,文体娱乐业、交通运输和仓储邮政业贷款同比增速均超过10%,其他受疫情影响较大行业的贷款也在稳步增长,呈现良好态势。
更加注重巩固提升两项直达货币政策工具的执行效果。除了及时将两项政策工具延续实施至今年年底,人民银行还对受疫情影响较大、尚未完全恢复元气的小微企业再帮扶一把。2020年至2021年4月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对10.2万亿元贷款本息实施了延期,累计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5.8万亿元。
更加注重提升商业银行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能力。4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6.8万亿元,同比增长32.5%,支持小微经营主体3627万户,同比增长28.9%。
更加注重发挥多渠道融资支持作用。建立债券发行绿色通道,支持受疫情持续影响的地区行业的企业发债融资,鼓励金融机构发行小微企业金融债,增加小微领域的信贷投放。今年前4个月,企业共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4.8万亿元,净融资1.2万亿元,支持17家商业银行发行小微金融债2050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2/3。
促进个体商户健康发展
疫情发生后,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帮助个体工商户在内的普惠小微群体的发展,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2020年,个体工商户经营性贷款余额全年新增9127亿元,今年前4个月新增超4200亿元;到今年4月末,2374万个体工商户的经营性贷款余额为5.3万亿元。
朱兆文表示,人民银行将落实好两项直达货币政策工具等已出台的措施,进一步提升个体工商户的政策支持和金融服务水平,促进个体工商户的健康发展。
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的力度。既包括出台进一步提升商业银行服务能力的相关政策文件,也将结合各个省的实际,创新推出一批为民、便民、惠民的实招硬招,确保个体工商户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进一步提高资金直达的速度。包括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优化信贷审批流程,做到快审快贷,高效便捷满足个体工商户的要求。针对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居民服务等各类主体有特色的产品服务,推广使用线上贷款、随借随还等贷款模式及相关产品。
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的温度。朱兆文表示,人民银行将组织各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主动入户,与社区、园区、乡镇等单位一起,帮助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更好掌握金融知识,知晓和用好相关金融支持政策,切实解决个体工商户在融资上面临的急难愁盼问题。同时做实和做细各项政策措施,形成金融支持的常态长效机制,提升个体工商户融资的获得感和对金融服务的满意度。
商业银行打出“组合拳”
中国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总经理葛春尧表示,疫情对交通、文旅、餐饮、酒店、批发零售等行业以及进出口相关的企业影响较大且目前影响还在持续。此外,企业还面临着人力、原材料等综合成本持续上涨的压力,支出增加、还款压力增大,新增资金的需求不强。
为此,中国银行打出了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的“组合拳”——
为受疫情影响企业开通信贷绿色通道。针对受疫情影响企业贷款采取简化流程、简化材料、加大授权,同时建立绿色通道,按照 “优先受理、优先尽责、优先审批、优先发放审核”原则,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积极开展产品创新。创新推出多款线上融资系列产品,实现全流程在线的“非接触式融资服务”;出台“随时惠”普惠金融服务方案,支持小微企业在一定贷款额度内随时用款、反复使用、随时归还;推出“抗疫贷”等抗疫相关产品,全力支持疫情防控保障。
妥善解决困难企业融资问题。包括对因受疫情影响经营暂时出现困难但有发展前景的企业不抽贷、不断贷、不压贷;对符合授信条件的客户发放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简化年审要求,帮助受疫情影响企业走出困境。
兴业银行普惠金融管理部总经理李泰顺介绍,去年兴业银行推出的“兴业普惠贷”,以长短期贷款相结合的方式,满足企业短期经营周转和长期资产构建的个性需求,目前已为4281户小微企业发放贷款218亿元,有力支持了企业持续经营发展。
中国财经参要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财经参要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 邮箱:g2416238474@163.com 如未与中国财经参要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