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早进入海南的中央发电集团,到成为海南最大的发电和供热企业,中国华能集团与海南的“羁绊”不可谓不深。30年来,华能始终将海南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投资重地、发展要地、战略高地。目前正在建设的海南昌江核电二期工程,是华能开启核电规模化发展的依托项目,也是大幅提升海南清洁能源比重的标志性工程。华能海南昌江核电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帅月智表示,该项目是海南省最大的电力工程投资项目,也是华能主动融入海南“三极一带一区”发展新格局的重大战略举措,项目目前累计投资已达200亿元,建成后将有效助力海南自贸港和清洁能源岛高质量建设。
最早入琼发电央企
在海南打开核电领域发展新局面
这个“五一”假期,华能海南昌江核电二期工程项目现场丝毫不见假日的悠闲,这个迄今为止海南最大的能源投资项目没有因为假期减缓施工进度。5月3日下午,随着反应堆冷却剂系统主要设备之一——稳压器平稳就位于垂直支承上,昌江核电二期工程项目3号机组主设备全部就位完成,这为后续的波动管焊接及核级工艺管道安装工作全面开展创造了良好先决条件。自2021年两台机组开工以来,先后实现了一年“双开工”、一年“双扣盖”,树立了华能压水堆工程建设的标杆。
时针拨回1994年。彼时,中国华能集团在海南设立分公司,成为最早进入海南的中央发电集团,并逐步成为海南最大的电力供应商。多年来,华能集团海南分公司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企业规模和产值在海南省规模以上企业中位居前列,同时,也为海南的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供电力保障。目前,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在海南投资、建设、运营的项目基本涵盖了火电、水电、核电、光伏、气电等当前所有电力类型。
注册成立于2019年的华能海南昌江核电有限公司,是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推动转型升级布局中的一枚重要“落子”。
“华能海南昌江核电有限公司是海南昌江核电二期项目两台‘华龙一号’压水堆核电机组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主体。这一项目不仅是中国‘十四五’期间首个开工建设的核电项目,也是华能转型升级、开启核电规模化发展的依托项目。”帅月智告诉记者。
昌江核电二期何以被称之为重要依托项目?
其实早在2004年,华能集团就已涉足核电领域。十余年间,华能集团通过牵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建设运营管理示范工程项目等途径,不断积累项目经验,磨炼核电人才队伍,完善核电管理体系。在规划布局上,华能也早早锚定昌江,将其作为长期深耕的核电基地之一。
2020年9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核准海南昌江核电二期工程。这一项目获批,意味着华能集团“拿下”核电牌照,继中核、中广核、国家电投三大集团后,成为中国第四家具备控股建设大型压水堆项目资质的核电集团。
“昌江核电二期项目是华能第一个实际控股的压水堆核电站,这在华能集团打开核电领域发展新局面上具有重要标志性意义。”帅月智说。
推动能源结构调整优化
助推海南清洁能源岛建设
2007年,海南电力供应形势严峻,3月中旬出现了1992年以来时间最长、幅度最大的电力短缺局面。因电源性缺电,为保障重要用户、重点工业企业及居民生活用电不受影响,海南实施了错避峰用电等限电措施。为摆脱电力短缺掣肘经济发展的局面,海南谋划建设核电站。
2010年,华能集团大比例参股的昌江核电一期项目开工,1、2号机组2015年、2016年相继并网发电,海南电源性缺电问题得以解决。
2019年11月18日,昌江核电二期项目启动,项目预计总投资将超过400亿元,是海南省最大的电力工程投资项目。对华能集团而言,昌江核电二期项目是加快绿色转型、开启核电规模化发展的里程碑;对于海南来说,它是大幅提升清洁能源比重的标志性工程。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国家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在海南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是国家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华能作为国资央企,理所当然要积极主动服务国家大局,为落实国家战略提供支撑。”帅月智表示,建设清洁能源岛是海南争做“双碳”优等生,推动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实现能源转型的重要抓手和举措。昌江核电二期项目是华能服务海南打造清洁能源优先发展示范区,全面推进“清洁能源岛”建设,大幅提升清洁能源占比的标志性工程。
“昌江核电二期项目计划于2026年3月和2027年1月投产商运。建成后,预计每年可向海南省输送清洁电量180亿千瓦时,可减少标煤消耗55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300万吨。”帅月智说。
“十四五”以来,华能集团在琼大力发展核电、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丰富新型能源体系,主动适应海南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需要,助推清洁能源岛建设。目前,除核电以外,华能着力打造五大综合能源供应基地和环岛新能源发展带,共有1个陆上风电场、1个海上风电场、20个光伏电站运营和在建。其中,临高6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是海南首个开工建设的海上风电项目,项目建成后,每年可节约标煤约5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56.8万吨。
落地海南昌江的,不仅是一座核电站,一条符合绿色发展趋势的高新技术产业链,还有一群年轻有朝气的科创人才,和地方转型发展的无限机遇和可能。
中国财经参要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财经参要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 邮箱:g2416238474@163.com 如未与中国财经参要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