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荒山秃岭风剥地,今朝绿树成荫粮满仓。齐齐哈尔市地处“三北”工程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片区,是我国防沙治沙的关键性地带。自1978年纳入“三北”工程以来,齐齐哈尔市持续加大造林攻坚力度,全力推进防沙治沙,着力解决区域重点生态问题,经过40多年的建设,工程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达42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不足1%提高到7.78%,沙化土地面积减少47.1万亩,为维护生态安全、粮食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6月17日,值第30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之际,记者深入齐齐哈尔市各县实地踏查,记录我省绿进沙退、沙田生金的“三北”工程生动实践。
泰来:人心齐 风沙移
“进了泰来府,先吃二两土。”这是泰来县曾经口口相传的一句顺口溜。
如今,农田连成片、绿树排成行,黄沙漫天的场景一去不复返。
6月初,走进泰来县江桥蒙古族镇,一户一片田的庄园式农田显得格外整齐,远远望去,农户们穿梭在绿油油的田地中,和谐而宁静。
尚世伟是泰来县塔子城镇人,2000年,16岁的他跟随父亲举家搬迁到江桥蒙古族镇。在他的记忆中,新家除了一间能住人的房屋外,四周皆是茫茫的一片黄沙。
“后来,政府帮着盖房子、打水井、通电,房子周边逐渐种起了防护林,全家人一起开荒地、种农作物,慢慢树越来越多了,设施更便利了,土壤质量也好了,家周围也从黄绿相间变成满眼绿色。”尚世伟说。
如今,尚世伟除了自家的100亩庄园农田外,还承包了隔壁的两个庄园,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种粮大户。提起自家现在的生活,尚世伟黝黑的脸上满是笑意。
泰来县江桥蒙古族镇镇长刘亚东介绍,1992年泰来县被列为全国20个防沙治沙重点县之一,沙化面积占县域总幅员的63%,全县有80%的人口生活在沙带上。为此,泰来县积极探索,逐步发展出“庄园式治沙造林模式”,通过鼓励农户在集中连片的沙地上栽植防风固沙林网,把家搬进林网内从事农牧生产生活,形成了外有绿色屏障、内有种养结合的庄园式治沙新模式,该模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誉为世界上两个最成功的庄园治沙模式之一。
除“庄园式治沙造林模式”外,泰来县还逐步探索出“半干旱沙区低密度造林模式”“全封闭治沙模式”等成功治沙模式。
从扬尘漫天到绿荫蔽日,泰来县2014年至2021年连续8年荣获全省植树造林绿化先进单位,多次荣获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等荣誉。
拜泉:种好防护林 护佑黑土地
借着无人机的镜头可以看到,通乡公路宽阔笔直,道路两侧的树木郁郁葱葱,一道道防护林把农田紧紧环抱其中,俨然黑土地上的绿色卫士。
但若是退回到20世纪70年代,这里也曾狂风肆虐、黄沙漫天。
拜泉县地处小兴安岭余脉与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1978年时,拜泉县森林覆盖率只有3.7%,粮食亩产不足百斤。
自“三北”工程开展以来,拜泉县实施以植树造林、治沟治坡为主的“生态农业”发展战略,探索构建针阔混交、乔灌一体、多林种、多树种、网带片的特色防护林体系。在丘陵区以营造水土保持林为主,大力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在平原区营造农田防护“接班林”,边伐边造、建设高效针阔复合林带。
拜泉县林草局副局长张新宇介绍,“接班林”是指在栽种防护林的时候,栽种两个树种。树木都有一定的生长周期,一旦进入过熟期,就会因为自然老化减弱防护效果,为防止单林带更新时农田出现防护空窗期,所以选取了成熟年限不同的树种进行双林带种植,对农田进行“接班”防护。
“你看那边,翠绿色的是杨树,墨绿色的是樟子松。通常杨树的成熟年限是20年左右,过熟后它会自然老化,防护效能就降低了。但樟子松的年限却可以达到60年,这样就能保证在杨树因为过熟被伐掉后,还能给新的防护林足够生长时间。”张新宇说。
据介绍,“三北”工程实施以来,拜泉县共建设防护林11043条,农田林网10629个,“接班林”11000条,农田林网化率达到100%。截至2023年末,拜泉县累计造林112万亩,全县森林活立木蓄积量达843万立方米。
随着“三北”工程生态效益的显现,拜泉县的粮食产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78年,全县粮食产量仅6.5亿斤;2010年以来,连续14年粮食产量超过14亿斤;2023年粮食产量达15.5亿斤。拜泉县先后多次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甘南:谱写生态曲 唱响“绿富”歌
既要披绿也要效益,已成为防沙治沙人的共识。
走进甘南县蓝靛果种植基地,紫色的果实密密麻麻地镶嵌在绿叶间。
“蓝靛果在中性和微酸性土壤中均能正常生长,对土壤要求不高,还有防风固沙的功效。”甘南县林草局林下产业办公室负责人杨金龙介绍,多年来,甘南县林草局结合县域地理气候以及民间特色林果种植基础,将林果产业确定为甘南县发展林下经济与防沙治沙有效转换的支柱产业。
从通过实施菜园奖补政策吸引农民庭院试验试种,到扩大规模建设示范基地,再到招商引资形成产业链条,甘南县不断做大做实绿色治沙产业。
在与蓝靛果基地相距不远的甘南林场桑树基地,5000亩桑树也在发挥着防风固沙与经济效益比翼齐飞的作用。
据介绍,目前全县参与庭院种植林果的有3684户,总计3590亩。建成了甘南镇蓝靛果示范果园、甘南林场桑树基地、宝山乡宝发村昌盛林果产业示范园、东阳镇同盟村树莓基地四个高标准林果示范基地。2022年新建了5个示范果园,总面积累计达6054亩。
“我们的蓝靛果在盛果期亩产可达1300斤,亩效益可达5000元。桑葚产业已发展成为集桑果品种选育、产业化加工、休闲采摘旅游于一体的综合示范体,年加工桑树原料25吨,实现年产值500万元。树莓产业盛果期亩产可达3000斤,村民增收近400万元,出口创汇达到50余万美元……”算起林果的经济账,杨金龙滔滔不绝。
治沙有道,沙田生金。如今,甘南县的绿色治沙产业已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林场兴、百姓富、生态美在甘南大地铺展开来。
无论是泰来、拜泉或是甘南,都是我省“三北”工程实践中的生动一笔,是无数防沙治沙典型案例的缩影。防沙治沙,驰而不息;生态建设,久久为功。随着“三北”六期工程的打响,龙江大地上的扩绿脚步更加铿锵。
中国财经参要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财经参要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 邮箱:g2416238474@163.com 如未与中国财经参要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