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下姜村很穷,大人们总是叮嘱:只有走出乡村,才能有更好的未来。但重现美丽的家乡(的念头),带给我挡不住的乡愁,2016年我从外地回来追梦。”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下姜村党总支书记、“80后”姜丽娟说,5年后的今天,她更加坚信,年轻人在广阔乡村大有可为。
姜丽娟还小的时候,下姜村人曾靠在山上烧木炭土窑、养猪维持生计,后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村庄面貌不断改善。特别是在“十三五”期间,该村把红色旅游资源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去年实现旅游收入4626万元(人民币,下同)。
作为村里返乡创业第一人,5年来,除了将自家民宿经营地愈发红火,姜丽娟还先后担任了村里的多项职务,并在2020年接过了党支部书记的“交接棒”,带领着由下姜村及25个周边乡村组成的“大下姜乡村振兴联合体”继续发展。
“农家乐、民宿忙、瓜果香、游客如织进下姜。我想正是家乡日复一日的变化、村民脸上越来越多的笑容,给我带来了底气和信心。”姜丽娟说。
今年,浙江被赋予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历史使命。推动共同富裕,尤其是推动乡村走好共同富裕之路并非易事。而在浙江,因为无数年轻人的深度参与,这里的乡村正呈现出异于过往的独特精彩。
“一个地方的发展需要年轻人的参与。”因见证了家乡发展而信心满满的还有杨玲玲。曾在外从事导游工作的她,选择扎根浙江省平阳县凤卧镇,成为当地红色研学基地的一员。
凤卧镇是浙江省著名的革命老区,素有“浙江延安”之称,中共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会曾在此召开。学习草鞋制作、体验红军餐、重走红军古道……随着红色研学热的兴起,几乎每天杨玲玲都会带着来自各地的学生体验红军生活。自去年10月对外开放至今,该研学基地已吸引了6万余人次的游客。
杨玲玲说,浙江实施的“山海协作”“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等工程给当地基础设施、村容村貌带来的变化,让她看到了乡村的发展潜力。“随着红色旅游的发展,村里还开了民宿、餐饮等相关业态,不仅为村民提供了家门口的工作岗位,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参与家乡建设。”
记忆中的乡愁,让姜丽娟、杨玲玲等“农村孩子”回流,亦吸引着更多来自远方的有志青年加入,一个个为乡村振兴量身定做的创意随之孕育而生。
“看到沙滩村重新生机、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我的内心是欣喜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生王宣儒说,这些年,在该校教授杨贵庆的带领下,他与同学们一同走进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沙滩村。这个曾人去楼空、破败不堪的空心村也因此迎来转机。
“我们将新的理念和乡村的物质环境、传统文化相结合,为传统村落赋予了新的时代定位。”作为团队一员,王宣儒参与了当地粮宿、创客中心等项目的设计与建设。在他眼中,乡村发展、共同富裕是当下的关键命题,而这一事业仍需更多青年人参与其中,用更年轻、更现代化的思维进行创造。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浙江乡村人才队伍总量已达190万人。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乡野,在农村寻找广阔天地,也得益于官方的支持引导。
“目前浙江正深入推进‘两进两回’行动,推动更多资金、科技、青年、乡贤返乡入乡。”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王通林介绍,去年浙江省一般公共预算农林水支出764.84亿元、增长5.8%,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5%;累计培育家庭农场11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3万家、农创客7000多名。
王通林说,乡村的发展离不开青年,如在农创客培育方面,浙江目标培养10万名农创客,他们是高水平、高智商、高学历的群体,他们有理想、有梦想,能够为自己的创业而奋斗,为浙江的乡村而奋斗。
中国财经参要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财经参要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 邮箱:g2416238474@163.com 如未与中国财经参要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