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评价”是教育之要事,关系着民族发展,是师生成长何去何从的“牛鼻子”,也是家长如何看待孩子的“命门”。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期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并强调“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等等,是教育界和全社会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风向标。
“学生评价”是古今中外关注的话题,也是个天大的难题。中华传统文化中留下的“泯然众人矣”和“混沌初分张果老,还同小辈并称仙”也告诉我们,“神童” 可能如昙花一现,“迟悟”可能正验证“学无前后,达者为先”。
现在,很有些家长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就建交流群,今天发背古诗视频,明天展示练武术,后天再秀秀才艺……让好些家长产生“教育恐慌”,不切实际纷纷效仿。义务教育或高中阶段的情况有过之而无不及,苦了孩子,误了未来。又难免有人叹息:“不苦孩子,怎有未来?”升高中、上大学,甚至体制内各类岗位入职招考,不都是分数至上吗?有人认为,我国家长普遍焦虑,其背后原因是“唯分数论”的考试指挥棒。虽然不少学校在“学生评价”上有所突破,尝试了“思想品德、环境因素、学业成绩、身心素质、情感态度”等多维评价方式,大大鼓励了学生的多方面发展,但因理论支撑、实践佐证不够,导致权威性不足,无法成体系,也没法得到公认,在关键时刻派不上用场。
“学生评价”是教育评价重要组成部分。在上个世纪初,以客观题的测量来评价教育,是教育评价的初代形式;第二代评价强调“教育评价要以教育目标为标准”,评价就是判断教育活动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第三代评价以美国学者斯克里文“形成性评价”的概念为代表,强调评价重在诊断教学过程的问题,而不是只关注对错;第四代评价关注到不同主体对教育的看法,注重评价过程中的价值“协商”。近些年出现的第五代评价则以“自适应”为代表,服务于以“知识空间理论”为支撑的学科逻辑,以及与儿童认知心理特点结合的个性化学习,试图为每一个孩子提供适合其学习特点的学习途径。
常有人用数学来评价孩子的发展。曾有一位好友发给我一段视频,内容是一位不到6岁的小女孩和她的父亲一起学习数学。两人坐在小椅子上,父亲问:“我卖出去6个苹果,还剩3个苹果,我原来有几个苹果?”小女孩一脸茫然地看着父亲。父亲重复着题目,小女孩犹犹豫豫地伸出了手掌。父亲的音调顿时高了起来:“我都卖出去6个了,怎么可能原来才5个呢?”小女孩怯弱地说:“两个。”父亲怒不可遏,小女孩双手捂住脸抗议。这时,父亲态度缓和下来,改用了较为温柔的语调:“我跟你说,我都卖出去6个苹果了,怎么才两个苹果呢?”……小女孩此时感到孤独与无助,她并不理解父亲表达的语境。
无独有偶。远在美国的一位友人某次和我聊起教育的话题时,提到这样一件事。华盛顿每年举行美国中学联盟年会(CLASS COALITION Annual Summit),一次年会聚集了美国重点公立中学的校长及教育领域人士,探讨如何帮助学生攻克挑战、掌握技能,以便在毕业后取得成功。美国STEM总部的总裁在演讲中讲了一个故事,他的孩子在上幼儿园,有一天幼儿园老师给他打电话,告诉他孩子在幼儿园里的表现。老师问孩子:“我有12支铅笔,如果我拿走4支铅笔,剩下的铅笔全给你,你能得到几支铅笔?”孩子回答说:“我才不管还剩几支铅笔,我只要一支就够了。”幼儿园老师向他反映,孩子可能缺失计算方面的能力。后来,他和孩子一起看球赛时问孩子,现在比分是多少,孩子答:“12∶7。”“那这两支队相差多少分呢?”孩子一下子就答了出来。于是他知道,孩子的计算能力没有问题,是孩子对老师提问语境的理解有差距。
说这两个故事,我想表达,“学生评价”的真谛就在于,你真正听懂孩子的心声了吗。只有听懂孩子的心声,你才有资格去评价他。每颗星星是那样不同,每个孩子也是如此不同,你是否具备欣赏他的能力?每个孩子都是宝藏,关键在于你能否找到开发他潜能的入口。只有俯下身认真倾听、仔细交流,你才有可能正确地评价学生。
曾三次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2006年获“数学界诺贝尔奖”——菲尔兹奖的获得者陶哲轩,是世界公认的调和分析、偏微分方程、组合数学、解析数论、算术数论等接近10个重要数学研究领域的大师级高手。陶哲轩自小就显示出出众的才华,年仅2岁就拿着数字积木教别人计算,3岁半就被父母送去小学就读,5岁时,一家公立小学校长承诺“可以为陶哲轩提供个性化的灵活的教育方案”。他从二年级开始读起,数学课使用五年级教材……著名数学家格罗斯高度肯定他,认为他完全有能力在12岁生日前读完大学课程。但他的父母更希望儿子能在科学、哲学、艺术等各个方面打下更坚实的基础。陶哲轩父亲一直教育儿子,要时刻保持一颗谦逊的心,“即使你已经非常成功,你也要说,‘不,我只是个普通人罢了’”。家校共育锻造了平易近人又谦谦君子的陶哲轩,他脸上时常挂着笑容,感染了很多人。
2011年丹尼尔·伯莱因奖(奖励给对美学、创造力和艺术有杰出贡献的人)获得者、曾被评为“改变我们看待世界方式的50位突破性科学家”之一的斯科特·考夫曼,在小学三年级的一次智商测验中被诊断患有“学习障碍”,这几乎否定了他的一切。童年的痛苦经历在他心灵里埋下种子,他不愿意接受这样的“命运安排”。后来,他在《绝非天赋》一书中讲述了音乐带给他的曙光。永不放弃的坚持及勇于挑战的乐观心态让考夫曼考上了卡内基·梅隆大学,虽然走过与常人不同的道路,却终于逆袭人生。他用坚实的研究证明,通往成功的道路有许多条。
陶哲轩的父母用行动阐释了,让孩子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不因一时影响一世。学会面对人生,幸福生活,才是学生评价之魂。幼年考夫曼和家人,面对晴天霹雳般的评价,坚定信心、不信“专业评价言语”,齐心探寻成长之路,终于静待花开。两个故事,无一例外地说明正确的评价对于成长的重要性。“唯分数”的评价,就是让学生只有书本知识而无其他,让学生失去基础教育阶段理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唯分数”往往导致揠苗助长,剥夺了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释放天性和享受快乐的机会。
理解健康成熟的人格的深意,进一步完善学生评价体系,正确看待孩子的成长,十分重要。当家庭、学校、社会形成良好共识并付诸实践,将是孩子之幸、社会之幸、国家之幸。
中国财经参要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财经参要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 邮箱:g2416238474@163.com 如未与中国财经参要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