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武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2021年上半年武汉市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会上,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武汉调查队介绍了相关情况。
市统计局介绍,上半年,武汉经济“开局漂亮”,交出了优异的“期中答卷”。根据湖北省市州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初步核算,上半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GDP)8251.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28.6%,增速快全省0.1个百分点,比2019年同期增长3.5%,两年平均增长1.7%,实现强势转正,总量超过2019年同期538.25亿元。
市统计局表示,按照“一季度部署、二季度落实、三季度提升、四季度冲刺”部署要求,扎实做好各项工作,上半年我市经济运行呈现全面恢复、快速增长、稳中向好态势,在“开局漂亮”基础上实现“任务过半”,为“全年精彩”打下坚实基础。
【上半年经济亮点解读】
经济总量 强势转正
三大产业增长明显
上半年,我市GDP实现8251.45亿元,同比增长28.6%,比2019年同期增长3.5%,实现了强势转正。
据市统计局统计,三大产业全面恢复。
农业方面,上半年,我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农业服务业产值分别增长12.3%、3.4%、62.5%、14.5%、57.6%,均恢复到2019年同期水平。
工业增长也比较明显,上半年,我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2.5%,比2019年同期增长5.9%,两年平均增长2.9%。35个工业行业大类增加值均同比正增长,与2019年同期相比有16个增长。
服务业较快增长,1至5月,我市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52.0%,高于全省0.5个百分点。其中,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53.4%,增速高于全市规上服务业1.4个百分点,营收占全市的70.8%。
投资恢复 势头强劲
进出口增势较快
上半年,武汉投资、消费、进出口均表现出强劲复苏势头。
市统计局介绍,投资方面,固定资产投资连续三个月恢复水平不断提高,恢复情况持续好于全省。其中,6月当月完成投资总额超过1000亿元,创2019年7月以来23个月新高,也是2020年以来首次破千亿元大关。
消费市场逐步改善,15个主要零售类商品中,有14个商品零售额同比保持正增长。其中,文化办公用品、家具、通信器材、体育娱乐、金银珠宝类等升级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28.4%、114.0%、68.2%、58.2%、45.1%,居民消费升级意愿较为明显。
进出口增势较快。上半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1535.40亿元,同比增长47.8%,比2019年同期增长52.4%。其中,出口813.00亿元,增长60.5%;进口722.40亿元,增长35.8%。
新兴动能 显著增强
转型升级持续推进
正在加快建设打造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武汉,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蓬勃发展。
市统计局介绍,新产业继续壮大,上半年,我市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6%,高于全省0.9个百分点。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以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8.7%、54.3%和72.3%。
高新产品生产加快,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平板电脑、光纤、工业机器人同比分别增长514.4%、105.4%、64.3%和56.8%。
新业态发展迅猛,上半年,限上企业网上实物商品零售额增长33.7%。其中,限上住餐业通过网上实现的餐费收入增长169.9%。
新动能不断增强,工业技改、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新动能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增速分别为165.5%、90.1%、90.7%,分别快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88、12.6和13.2个百分点。
市场活力 持续激活
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在上半年我市经济运行呈现全面恢复、快速增长、稳中向好态势下,武汉市场活力增强。
市统计局表示,我市市场主体快速增长。上半年,我市新增市场主体11.98万户,同比增长89.3%。其中新登记企业5.8万户,同比增长61.8%。
企业的活力也在增强,企业开具增值税发票金额同比增长57.6%,销售开票企业户数同比增长26.1%。
企业效益明显好转,1至5月,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7.1倍。35个规上工业行业大类中有32个实现利润总额正增长,增长面达91.4%。
市统计局表示,我市先行指标持续向好,6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10.8%、12.2%,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28.3%,全社会货运量增长94.8%,市场预期明显提振。
就业形势 总体稳定
民生保障强健有力
上半年,我市城镇新增就业14.99万人,实现全年目标的71.38%。市场物价保持平稳。CPI温和变动,同比下降0.7%。民生领域投资向好。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业、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规模分别增长2.1倍、1.4倍、1.6倍。
中国财经参要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财经参要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 邮箱:g2416238474@163.com 如未与中国财经参要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