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孩子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当然包括中医药文化,这是我们的母体文化,对一个民族来说非常重要,有了自己的文化精神,我们才有底气卓然自立
对话国医大师王琦院士:中医的传统智慧与青年传承
很多人都认为中医是“慢郎中”,但在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参与救治确诊病例,大大提高了治愈率,减少了病死率,并大幅度降低医疗开支,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报道,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肺炎,花费是纯西医治疗费用的30%-40%;采用中医治疗,花费相当于纯西医治疗费用的20%-30%;中医药参与救治确诊病例的占比达到92%,湖北省确诊病例中医药使用率和总有效率超过90%。
中医的“古方”为什么能治当下流行的疾病?中医药是如何与西医协同,发挥“1+1>2”的功效的?青年怎样更好地继承发展中医药文化?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日前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教授。
中西医结合不是“一加一”也不是“合二为一”
王琦院士告诉记者,从汉朝到现在,中国经历了570多次疫情,中医中药始终守护着人民的健康。其间,涌现出众多名医,中医创造了大量名著名方,有些方子直接使用,或是合并,或是调整,就可以应用于如今疾病的治疗中。
千百年前的药方为什么能治疗现在的疾病呢?
王琦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中医学“以外测内”,中医脏象、经络、辨证论治与表型组学有着共性基础。病毒或者其他外界致病因子进入人体之后要表达出来,这种表达中医将其系统归类——如果是寒,要这么治;是热,要那么治。中医就是根据患者表达出的症状和迹象来施方用药,药方的机制是一脉相承的。
然而,中医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能够始终“以不变应万变”,更在于其能与西医协同攻关。
“患者呼吸衰竭时肯定要上呼吸机,这个时候只给中药不行。但患者痰多的话,有时只用呼吸机达不到效果,中医可以先开药给患者化痰,然后再用呼吸机。中医和西医的结合一定是根据各种临床实际情况,用多样方法来救治生命,是在紧要关头、在某个环节的协同作用。中西医结合不是简单的‘一加一’,也不是‘合二为一’。中西医结合的过程中,中医还是中医,西医还是西医,但是它们可以协同攻关。”王琦院士说。
在王琦院士看来,西医通过化疗、放疗等方法治疗癌症有其治疗范围和优势,但是人其实和细菌、病毒、癌细胞等也可以共存。“有的癌症患者能存活十几年,有时候不能把治疗目标定为把所有的细菌、病毒、癌细胞等都‘杀光’。可能肿瘤没有了,人也不在了。”
他认为中医的智慧在于“和”、不对抗。“现在抗生素的使用带来耐药、二重感染、菌群失调等很多副作用,需要不断地更换。中医则不然,比如一个孩子受了寒或者淋了一场雨,导致怕冷胃疼,妈妈会说喝一碗姜汤,暖胃散寒,调节一下机体,这就是中医‘和’的思想。当然临床上也不全是这样,对于一个急需手术的阑尾炎患者还讲‘和’,那就不对。”
中医体质学是慢病防控的抓手
不同的土壤生长不同的植物,不同的体质也易患不同的疾病。如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代谢综合征,多属于痰湿体质易患疾病;而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荨麻疹多属于过敏体质易患疾病,可以通过调理相应的体质,实现多种疾病的“异病同防”“异病同治”。
20世纪70年代,王琦开始从事中医体质学说的理论、基础与临床研究,并逐步确立了中医体质理论体系。“王琦中医体质九分法”将人的体质分为9种基本类型: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他创立的中医体质辨识法早在2009年就被纳入原卫生部颁布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实现了中医药首次进入国家公共卫生体系。
如今,在健康中国战略的背景下,王琦院士认为,中医体质学为慢病高危人群的早发现、早预警、早治疗提供了抓手,可实现慢病防控关口前移,解决精准医学疾病筛查的难题。“医学以健康为目的,体质学是慢病防控的抓手,其实就是未病先防、欲病早治、已病防变、愈后防复。未病先防,即没病要养生,气虚的人怎么能不气虚,湿热的人怎么不湿热,肥胖的人怎么让他不贪食,还没有病就要预防。要关口前移,不能等病情加重再治疗。比如患者有过敏性鼻炎,就要赶紧治,不然日后气道可能会出问题,再不治进一步肺部就可能有问题。我们对大量慢性病患者都提前采取调理体质的措施,疾病就防住了。”
王琦院士提出,大健康包括生命的全周期、生活的全方位、健康的全过程,都跟中医体质学有关。“比如一个20多岁的女孩看青春痘,一个50岁的女性来看更年期,她们激素分泌水平不一样,中医给的方子当然不可能一样,这就是生命的全周期。中医所提倡的四季养生、清淡饮食、不要熬夜等等,这就是生活的全方位。从感冒发生到结束,或者到进展成肺炎,阳虚的人感冒是怎样的,阴虚的人感冒是怎样的,如何做康复调理,都跟中医的体质分不开,这就是健康的全过程。”
医者通过提高“解释能力”让大家有认同感
想要实现未病先防,不仅要求医者专业精湛,更要把深奥难懂的药方、古籍中记载的药效机理阐释清楚。中医文化博大精深,这是个不小的考验。
王琦院士认为,在此过程中,医者正是一名“翻译”,通过通俗的解释让大家有更多的了解和认同感。“我们治好了患者的病是事实,但是如何让更多的人知道他是怎么被治好的,如何让大家了解中医药的价值非常关键。比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为什么中医药能取得很好的疗效?那是因为中医药可以从调节免疫力、抑制炎症风暴、抗病毒、改善病理损害等多方面起作用。我们发放的中药防疫香囊中有什么成分?是如何发挥作用?这些都需要医者给大家解释清楚。”
不过,万不能“为了解释而解释”。“科普不是天上的星星月亮,不能直接把已有的事物搬过来,而是需要大家共同研究。阐释清楚的同时要注意保持中医药文化的精髓。世界上的事物具有多样性,多样的才是丰富多彩的,世界上的医学也是多样的。”王琦院士说。
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依赖青年的传承
如何让青年爱上、传承并发展中医药文化?如何让大家了解到中医药文化的价值?
对于青少年学习中医药文化,王琦认为可以深度融合哲学、医学、文化等。“比如带他们到野外去找草药,找到蒲公英,蒲公英作为一味中药可以消肿、散结、治乳痈、治疮疡;来到荷花池畔,看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给孩子们讲一讲藕可以止血,莲子可以安神养心……在一个小小的荷花池,可以给学生讲很多东西,那不是很好吗?”
王琦院士以“天人合一”思想举例说,大自然春夏秋冬循环往复,生命体在不同时节亦遵循相应规律。研究这个规律,是要研究大自然和人体的关系、和疾病的关系、和疾病治疗的关系、和养生的关系等。“如果破坏大自然,比如河流被堵塞和污染,就会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人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我们如何通过‘天人合一’来解决?控制人污染环境的行为。中医看病也是尊重‘天人合一’的思想,这是西方人认为东方人的最大智慧。”
王琦院士表示,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先进的文化,传统和先进并不矛盾。“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里每一句话都很了不起——‘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度百岁乃去’‘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告诉你心情要愉快,不要生气,要豁达大度,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到今天依然是这样。这就是我们传统而又先进的文化,是民族基因里的东西,值得青少年去继承和发扬。”
“如果青年不知道什么是《黄帝内经》,不知道《本草纲目》,只晓得牛顿不知道李时珍,这就是问题了。无论是从文化层面、治学层面,还是教化层面,我们都应该教授孩子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当然包括中医药文化,这是我们的母体文化,对一个民族来说非常重要,有了自己的文化精神,我们才有底气卓然自立。”王琦院士说。
中国财经参要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财经参要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 邮箱:g2416238474@163.com 如未与中国财经参要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