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70多载,99岁的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陈琳获得过很多奖项。前不久,这位“一辈子为了编好外语教材呕心沥血”的老教师,又接过了一份他倍加珍视的荣誉——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设立全面覆盖教材建设各领域的专门奖励项目,是全国教材建设领域的最高奖。一起得到表彰的,是999种优秀教材、99个先进集体和200位先进个人,也是凝结在教材建设事业中的万千心血。
尺寸教材,悠悠国事。
“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关心教材建设。
一份亮丽的答卷交出——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在用的版权页标注为教材字样的各级学历教育教材已达20.4万种,其中,基础教育类教材1.1万种,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类教材8.5万种,高等教育类教材10.8万种,一大批引领教育教学改革、支撑创新人才培养的优秀教材竞相涌现。
好教材什么样
16开大小的书页上,“天地人”“你我他”6个黑色楷体字分两行横在正中间,占据了纸张的三分之一。
新学期的第一节语文课,一年级的“小豆丁们”从认识这六个汉字开始。原来的拼音学习被挪到了一个月之后。看似简单的调序背后,是把汉字、汉语摆到第一位的编写思路。
2017年9月起,全国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初始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3个科目启用国家统编教材。2019年,“统编本”覆盖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年级。与此同时,普通高中三科统编教材于2019年秋季学期投入使用,2021年已覆盖26个省份。不久前,义务教育三科统编教材获评“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
教材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教材建设是铸魂工程。一本好教材,究竟什么样?
在这样一个不同社会思潮与不同教育思想激荡、碰撞、融合的时代,课程教材要能帮助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小打上“中国底色”——在义务教育历史统编教材分册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叶小兵看来,好教材的“育人导向”是第一位的:“三科统编教材更加突出育人导向,既遵循学科规律又贴近学生实际,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和实践性做到了有机结合。”
这同样是陈琳最大的心得体会——“一套好的教材,首先要符合社会主义国家学生的需要,是能培根铸魂的教材。”
“好的教材,既要凝结智慧,还要启智增慧。”在课程教材研究所教授潘信林看来,这是判定好教材的第二个标准:“要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围绕核心素养,准确阐述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提高科学性和先进性;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适应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特征,紧密联系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实际,科学选择适当内容,注意覆盖广度、难易程度等,确保适宜性和有效性;要注重整体设计、优化结构安排,加强不同学段内容衔接贯通,各学科内容协调配合,增强系统性和协同性。”
“好教材还要能拓展灵活性和共享性。”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校长眭碧霞说:“要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构建纸质教材、数字资源、在线课程、数字课程四维一体的教学资源体系。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与网络教学平台、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的有机融合,为师生提供泛在化、智能化教学服务。”
好教材背后有“编写密码”
好教材是怎样炼成的?这背后,有着什么样的“编写密码”?
在这次评选中,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某系荣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该系相关负责人介绍,团队编写教材有三大准则:教材体系面向战场、教材内容紧跟前沿、职业教育贴近部队。
该系气象海洋教学团队诞生于抗美援朝战火之中。当时我国气象研究刚起步,数据少得可怜,不足以支撑教材编写。没有案例就去翻阅国际前沿的文献,没有数据就一头扎进实验室,靠着“土办法”,团队先驱张丙辰教授牵头编写了国内第一部《天气学》教材,成为国内气象海洋领域同类教材的范本。
如今,为实现与战场的无缝对接,教材编写团队频繁深入基层部队调研,以调研带回的数据与案例完善教材,实现教材与部队需求同步,确保学员所受教育不落伍,并利用岗位实习加深学员对书中案例的理解,提高操作技能水平。
“编教材不是一件小事。不仅要贴近读者,更要与时代同频共振。”这样的准则,刻在每一个教材编写团队的心里。
39年13次修订,累计发行达数百万册——由原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系主任宋涛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教程》(第12版)获得了此次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
“我是从一个学习《教程》的研究生,到加入编写者队伍,再到成为从工作岗位退下来却依然参与修订的退休老教师。”宋老师早已仙逝,他的学生、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杨达伟如此回忆:“全书框架、基本结构、章节内容做过多次与时俱进的调整、补充和增删修改。每次修订都按照党的代表大会和中央全会的最新精神,根据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把新的理论成果和实际例证补充进《教程》。”
好教材如何竞相涌现
如何让好教材竞相涌现?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出版导向。”中宣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工作中,我们始终牢记‘国之大者’,自觉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高度充分认识教材编写出版工作的重大意义,把党的领导贯彻到教材编写出版的全过程各方面。”
长期从事历史教材编写的工作,人教社历史编辑室主任李卿体悟,要编好一本教材,除了要把好政治关外,还必须把好“三关”:质量关、队伍关、科研关。
这需要的是有力的制度保障。
“质量是教材的生命线。哪怕是一字一词、一图一标点,都不允许有任何疏忽。我们建立了一套严密且行之有效的措施,如集体句读,三审三校基础上多审多校,内审外审相结合,层层质检把关,逢改必审等,多管齐下保证教材质量。”李卿告诉记者,在人教社,编教材是每个编辑一辈子的职业:“我们把政治素养最过硬、专业能力最强、工作作风最顽强的编辑配备到核心编写团队、责任编辑团队,选配了最优秀的设计人员、审读专家、出版技术人员。此外,编辑除了日常教材研究,还承担了大量课题研究,为教材编写提供有力科研支撑。”
“一流大学的学科优势、教师优势和课程优势也为教材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清华大学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清华大学坚持依托一流学科编写前沿教材,积极发挥计算机、电子等优势学科引领示范作用,在全国率先建成完备的教材体系,并紧跟学科发展更新再版。坚持依托一流教师团队打磨经典教材,《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已更新五版以上,40多年坚持由电子学教研组合力编写,总发行量1000余万册,凝聚了教学团队几代人的智慧和心血。坚持依托一流课程铸就精品教材,鼓励长期在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以精品课程带动精品教材编写,一批院士、国家和北京市教学名师等主编优秀教材。”
教材编写工作是一项长久的工作,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体系建设更是任重道远。在制度之外,还需要的,是每一位教材编写人员久久为功的韧性,是使命,是担当。
从1956年参编新中国首套大学英语专业专用教材《大学英语》开始,编教材这件事,陈琳做了近70年。这位快百岁的老人希望,自己还能一直做下去,“Retired but not tired!(退而不休)”
中国财经参要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财经参要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 邮箱:g2416238474@163.com 如未与中国财经参要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