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五一小长假,游人如织的热闹场景在山东各地再度上演。如今,打开社交媒体,没有人能逃得过临沂夜游的强势推介。在东平的大宋不夜城,枣庄台儿庄古城,夜游经济同样火热。不断攀升的客流,充分显示了山东夜游经济的巨大市场潜力。
“蓝色夜游”火了
“人在船中坐,船在画中游。”夜晚乘坐游船行进在涑河水系之上,激光水幕、歌舞表演、装置艺术、游船伴游、科技化秀场的完美融合,为游客带来一场令人目不暇接的水上表演。3000多道光束营造的光电效果梦幻震撼,变化万千的水幕和舞台带来惊艳视效。6幕戏剧12处景点转换间,伏羲、女娲、刘洪、诸葛亮、王羲之、颜真卿、杜甫、李白等悉数登场,游客可以在近一小时的视觉盛宴中沉浸式穿越古今,感受东夷文化和琅琊文化的深厚底蕴。
据水韵琅琊涑河文旅公司运营副总经理朱悦介绍,目前,行进式游船演艺在全国范围并不多见,相比同类项目定点演艺模式,《夜画琅琊》这种全程游动进行表演的更为少见。而声、光、电、水技术部分,演员的有机配合和调动,以及节目内容编排、文化主题的呈现尤为关键。《有凤来沂》章节中,女娲与凤凰水上起舞所采用的旋转升降舞台,目前属国内独创。
自2023年5月《夜画琅琊》项目运行以来,便呈现一票难求、好评不断的火爆态势。今年4月重新开演前,又进行了节目提升与运力增加,目前每天6班游船仍座无虚席,预计到今年11月进入休演期前,将会达到6万人次客运量。朱悦表示,据以往运营经验看,“五一”后外地游客比例将达到50%。“五一”假期,《夜画琅琊》项目每晚双船同发,发挥最大运力,在应急措施和安全保障方面做好了充分准备。
与此类似,“水韵琅琊·点靓沂河”灯光秀凭借动感十足的“蹦迪”效果,最近也火遍网络。游船从凤凰广场码头出发,观演线路全程约5.6公里。在沂河宽阔的水面上,途经“灵秀琅琊”“沂河之梦”“沂河之歌”三大核心演艺节点,数字科技、水舞秀、声光电等创新技术的运用,营造出璀璨炫酷的极致视听享受,浪漫时尚的氛围感满满。项目总导演曲国军表示,灯光秀运用的都是目前最前沿的科技手段,比如现沂河畔楼宇上的“七圣”“琅琊八景”,是通过数字技术展示出来的。
据悉,水韵琅琊五一期间文旅“大餐”惊喜不断,单日游客连续突破10万人次。水韵琅琊游船项目《夜画琅琊》行进式游船演艺、水韵琅琊·点亮沂河、水韵琅琊·观光游船、水韵琅琊·水上公交、柳青花溪·琅琊国乐舫漫游船延长营业时间,增加船次、班次,5月1日、2日接待游客分别突破5000人次。
近年来,临沂深入挖掘整合文旅资源,加快构建“红绿蓝古今”精品旅游发展体系,立足“一城六河、八水绕城”城市水系,开发水韵琅琊城市文旅综合体项目。水岸联动打造“灯火兰山·新琅琊”不夜街区、“夜画琅琊”行进式演艺、夜游沂河、书圣阁光影秀、水上公交等,繁荣发展蓝色经济。自运营以来,累计接待量突破600余万人次,中心城区旅游实现美丽蝶变。
山东夜游经济业态迭代进行时
临沂琅琊古城,夜晚火树银花,与巍峨壮观的建筑相映成趣,引发游人对魏晋气象的遐想与流连;泰安东平大宋不夜城,夜间流光溢彩、烟火升腾,仿佛置身大宋繁华街市;台儿庄古城,古街石桥在夜色中更显典雅浪漫,人气十足;印象济南·泉世界,复古与现代风尚杂糅,彰显文艺气息……
截至目前,山东共培育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16个,各市纷纷抢占“夜间旅游”市场高地。多地聚合街区、商圈、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等,融入文创市集、“老字号”商品展销、小剧场演艺等夜间消费新形态。完善交通、住宿、餐饮等配套产业,布局夜游景点、景区和业态,将游客的脚步留住,呈现复苏向好的态势。
如今,游客来到临沂,白天逛完景点,晚上有多种休闲选择,如观看游船表演、沂河灯光秀,或者到不夜街区小酌一杯。朱悦表示,临沂的旅游资源分散在九县,两年前临沂主城区缺乏旅游IP集群,一直留不住过夜客。“水韵琅琊”项目布局了山东首个古风沉浸式游戏剧场“琅琊风云”、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新琅琊”不夜街区、可观影看话剧的水韵琅琊演艺新空间,以及《夜画琅琊》行进式游船演艺等内容,同时城市配套设施如水上公交交通体系的打造、“琅琊古城”项目的建设,对于留住游客尤其是旅行团的效果显而易见。“去年的‘五一’和‘十一’假期,以《夜画琅琊》表演区域为中心的周边商务酒店入住率显著提高。今年‘五一’前,OTA平台上周边中等规模的酒店已基本满房。”朱悦说。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晨光认为,夜经济作为日经济的有益补充,正越来越受到山东各地的重视,是文旅从业者所乐见的。他表示,发展夜经济,需要立足产业本身,足够大的市场和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缺一不可。在居民生活品质提高时,市场提供夜经济、夜消费业态,既可以满足消费需求,又能形成新产业。
王晨光说,目前旅游市场正在转型迭代中,消费者越发理性,新的市场主体在创造活力,年轻群体的消费需求持续高涨,消费总量在升级,消费习惯上越来越理性和自主,因此“夜经济”的发展需要转变传统的认知思维,更加回归情感体验本身。
中国财经参要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财经参要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 邮箱:g2416238474@163.com 如未与中国财经参要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