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资讯

超大特大城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时间:2024-07-31 14:28:05 来源:

  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7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为超大城市;武汉、东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沈阳、青岛、济南、长沙、哈尔滨、郑州、昆明、大连、苏州15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0万—1000万,为特大城市……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有22座超大特大城市。

  国家发展改革委依托城镇化工作暨城乡融合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会同多个部门推动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建设宜居、韧性、智慧的现代化城市,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超大特大城市发展道路。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介绍,超大特大城市转变发展方式已取得积极成效。

  城市核心功能更加彰显,综合竞争力稳步增强。各超大特大城市立足国家所需、城市所长、发展实际,全面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国家赋予的使命任务,确定了自身核心功能定位。产业引领功能不断加强,重庆强化先进制造基地功能,2023年汽车、锂电池出口额同比分别增长52%、85%,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8%。科技创新功能明显提升,上海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4万家,深圳成立医学科学院等重大载体。文化交往功能持续增强,成都成功举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哈尔滨冰雪旅游成功“出圈”,去年全年旅游总收入超1692亿元,同比上涨2.39倍。

  城市开发边界全面划定,盲目扩张冲动得以控制。非核心功能有序疏解,近年来北京累计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近3000家,疏解提升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人口增长目标探索设定,超大城市和人口流入快的特大城市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设定常住人口规模上限,其他城市明确控制常住人口增长要求。“摊大饼”式扩张得到遏制,撤县(市)改区等行政区划调整全面严控,城镇开发边界全部划定,建设用地规模、开发强度等控制性要求进一步明确。

  城市空间布局持续优化,辐射带动效应逐步显现。城市中心过密、外围过疏的格局正在改善,首都功能核心区人口密度降至2.0万人/平方公里以内。上海深入推进“五大新城”建设,深圳加力培育龙华、光明等新城区,成都全面取消郊区县市落户限制。现代化都市圈加快培育,“十四五”时期依托超大特大城市重点培育的13个都市圈已全部完成规划编制,都市圈设施共建、服务共享、产业协同水平不断提高,广州与佛山间单日跨城通勤超170万人次,西(安)咸(阳)、郑(州)开(封)等同城化发展进一步提速。

  城市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人居环境品质日益改善。城市更新稳步实施,上海完成零星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12.3万平方米,广州新开工城中村改造项目12个,长沙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08个。住房保障持续加力,上海新增建设筹措保障性租赁住房8.1万套(间),深圳新开工保障性住房项目126个,郑州、武汉等将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保障范围。公共服务更加普惠,东莞新增公办学位6.7万个,大连每千人口托位数达到3.5个,杭州新增嵌入式体育场地68.5万平方米。绿色转型加快推进,南京长江生态岸线占比增至80.3%,成都区域森林覆盖率提升至59%。文化特色加快彰显,建筑媚洋求怪乱象明显减少,杭州打响“人间天堂最忆杭州”品牌,成都博物馆增至192家。

  城市韧性短板加快补齐,防灾应急能力稳步增强。市政设施改造有序实施,2023年,天津改造完成燃气管网637公里,东莞建成燃气安全数智化监管系统,深圳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成都新增海绵城市42.5平方公里。公共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居民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全面开展。

  城市治理体系更加健全,综合治理效能不断提高。智慧城市建设取得进展,杭州加快城市大脑2.0建设,上海推进“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基层治理基础更加坚实,成都“小区物业矛盾‘信托制’解纷法”成效明显,长沙实现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全覆盖。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表示,将会同有关部门推动政策举措落实落地,从严把控城市盲目扩张,提高超大特大城市辐射带动效应和都市圈竞争力,加快提高城市宜居和韧性水平,推动超大特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保转变发展方式取得实效。

中国财经参要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财经参要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 邮箱:g2416238474@163.com 如未与中国财经参要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中国财经参要网 www.yzhfls.com 版权所有 (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财经参要网内容均采集自网络,如有问题请将投诉发送到邮箱g2416238474@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